在买基金的时候,认购或申购费率往往容易被基民忽视。这笔费率虽然看似不高,但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笔不可忽视的成本。 而中国的广大基金持有人向来承受着全世界最高的各种费率。当海外各大资管公司早已推出“免佣基金”、“零费率指数基金”等产品并收获了巨大的规模效益时,国内的基金投资者仍要支付平均1%左右的认购或申购费。 近年来,各大基金公司为了揽客也大打价格战,在基金申购费上大下功夫,甚至推出了“0折购”、“积分抵申购费”等活动。国内真的可以0费率买到基金吗?这些“0折购”是怎么实现的? 0费率买基金怎么实现? 蓝鲸财经浏览各大基金公司官网发现,很多公司的直销费率都达到了0.1折左右,甚至在特殊情况下打出了0折购的优惠。 例如,早在2013年基金销售新规去掉“禁止募集期间对认购费用打折”一条后,同年9月,华安基金就在业内最早推出“基金认购0费率”活动,规定在其电子直销渠道持有华安旗下货币基金的投资者,登录其网上交易系统,使用“赎回转认购”功能认购处于募集期的新基金时,将不收取任何认购费。 随后,这种“先用资金购买基金公司的某货币基金,然后再将货基中的资金转换认购或申购此基金公司的其它产品,从而实现0费率”的做法,在各大基金公司中普及开来。据蓝鲸财经不完全统计,目前博时、鹏华、广发、景顺长城、前海开源等多家基金公司均有推出对旗下全部或部分基金实行通过货币基金作为底层账户可0费率购买的活动。 除上述方法外,也有基金公司通过积分、金币等形式实现0折。例如,天弘基金就在官网中打出“限时0折购:开启[一键购],享5金币折扣单笔申购费”活动,嘉实基金则推出“下载理财嘉,嘉豆购0折”的活动,在南方基金官网使用货币基金支付/汇款支付时同时使用积分抵扣申购费也可以实现0折购。 相比较而言,大多数基金公司在费率优惠这一块更趋向于保守。除上述基金公司外,还有中海、富国、申万菱信、汇添富等多家基金公司将认/申购费降至0.1折,剩余大部分公司的费率仍维持在1~5折范围。 降低基金费率已经是大势所趋 在国内基金公司还在通过货币基金购买、积分赠送等方式变相实现0费率时,在国际上,零费率基金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1929年,特德·斯卡德(Ted Scudder)创造了免佣基金的概念,他与2位合伙人共同发行的首只免佣基金——“第一投资顾问信托”(The First Investment Counsel Trust)受到了众多客户,尤其是小额投资者的极大欢迎。 据美国投资公司学会(ICI)统计,从1980到2001年,以免佣基金渠道销售的股票基金占股票基金总销售额的比重从34%上升到58%;免佣的债券基金的比重则从47%增加到64%。显然,免佣基金满足了基金投资者的需求,是更加便捷和划算的选择。 以低成本指数基金闻名的先锋集团(Vanguard)就是利用免佣金的方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先锋集团的创始人约翰·博格,在1975成立的全球第一只指数投资基金颠覆了整个资管行业。他开创的免申购赎回费基金和低成本的指数型投资策略,使得先锋旗下产品的平均费率仅为0.11%,远低于晨星统计数据中除先锋之外0.62%的平均费率。目前先锋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资管公司。 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海外资管公司在降低基金费率上不遗余力,从最开始免申购费,到现在甚至已经有公司推出了零管理费基金。 2018年8月初,国际知名资管机构富达投资(Fidelity)宣布,推出0费率的指数基金,成为第一家提供无管理费的基金公司。富达这次推出的是一个系列品牌——ZERO,首发是两只指数基金。富达这两只指数基金的管理费率突破性地降至零,且不设最低投资门槛。 国内“0费率”基金还差临门一脚 相比国外简单粗暴的“免佣基金”,业内人士向蓝鲸财经表示,国内基金公司迟迟没有做到“零费率”,是源于监管层“不能低于成本销售”的监管红线,具体折扣可以由各地证监局另行指导,相对来说华南地区或许稍微宽松一些。 蓝鲸财经了解到,目前国内市场,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的申购费率普遍为1.5%、0.8%;混合型基金的申购费率为1.2%左右;货币型基金不收取申购赎回费,但一般会收取0.25%的销售服务费。 对基金销售机构来说,成本主要有两部分:支付成本和资金监管费。前者是给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后者是给银行,两项费率都在0.15%左右,合计约0.3%。由于监管层不允许费率低于成本,所以除了货币基金外,目前并没有基金能真正做到零申购费。 而上述许多基金公司所推出的“0折购”,不过是利用“货基允许零费率申购”和“货基净值一直是1元”的特性,在自有平台的交易系统内直接转购其他基金,无需再走支付通道的方式,间接把基金销售成本中的支付成本降为零。 而什么时候国内才能出现真正的“免佣基金”?或许还需要监管层再加一把火。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