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记者 胡懿新)滴滴在网约车市场的霸主地位,正在动摇。 2月22日,哈啰出行宣布在全国超过300个城市上线顺风车业务,填补滴滴在“顺风车事件”后留下的市场空白。 面对公众对顺风车的安全拷问,哈啰明显动作谨慎,出台多种措施提升安全保障以图降低外界疑虑。 尽管如此,作为“顺风车事件”后逆势杀入顺风车市场的新玩家,哈啰能否获得用户认可,行业格局会否因此产生变化,仍有待市场检验。 市场真空出现 哈啰布局加速 哈啰出行近期在网约车市场上动作频频。 自去年12月26日起,哈啰出行启动了顺风车车主招募计划,并于1月25日起在多个城市上线顺风车业务。截至目前,哈啰顺风车车主注册量突破200万,累计发布订单量超700万。 事实上,哈啰及其背后的阿里布局汽车出行领域筹谋已久,在此前涉ofo收购传闻中便不时传出相关消息。滴滴事件后,哈啰联合网约车市场其他公司,明显加快了布局步伐。 2018年9月,哈啰单车更名为哈啰出行;当年10月,哈啰出行接入嘀嗒出行,上线打车业务;去年11月,与首汽约车开展网约车业务合作。 而在顺风车业务上,哈啰直至去年12月才出手,显示彼时其在顺风车领域依然小心谨慎。 顺风车因受到舆论的广泛抨击而成为网约车企业的高度敏感区,导致市场在滴滴下线相关业务后出现真空。 然而,顺风车业务被外界普遍认为是网约车企业最有盈利潜力的业务板块。市场真空背后,是顺风车乃至网约车市场庞大的经济利益和潜在发展空间。 根据Analysys易观《中国出行服务数字化升级年度分析2018》报告,2020年中国城市用车市场交易规模预计将达4887亿元,较2017年增长一倍有余,2015-2020年整体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为51%,其中网约车市场是占比最高且增长最为迅速的细分市场。 广阔的市场前景,或是哈啰敢于逆势杀入顺风车市场的原因。 安全问题仍待市场检验 尽管“螃蟹”很大,但并不好“啃”。 安全目前是公众对顺风车最为关注的问题,其中社交功能的滥用被批判得最为猛烈,这也给市场后入者提出了难题——如何确保司乘人员的安全? 在滴滴顺风车事件中,App的社交功能被普遍认为存在暴露隐私等致命缺陷,其中乘客可被司机任意标签化点评的功能更被指为诱导犯罪的罪魁祸首。此外,企业在推广App时使用不当词汇进行暗示也被认为是间接助长犯罪。 哈啰出行在这一问题上显得非常谨慎。哈啰出行高层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顺风车平台在产品设计之初就拒绝加入任何社交功能。” 上述高层人士还称,未来将上线即时通讯功能用于接单后司乘双方线上沟通,双方的电话沟通则采用虚拟号码等方式以保护各方隐私,而一键报警、设置紧急联系人等已是平台的常规功能。 除了社交功能滥用外,顺风车资质不符、人车不符等问题同样饱受诟病。 记者了解到,哈啰顺风车针对车主审核建立了多重审核制度,利用人脸识别等技术确保实际驾驶人与此前提交的车主资料相符,与公安系统对接,进行犯罪筛查等,通过多重流程对车主及司机资质进行审核,杜绝问题司机进入平台。 对于司机和乘客在订单执行过程发生的纠纷,哈啰出行方面表示,顺风车设有安全中心,也设立了7x24小时专职客服解决司乘问题。“如遇紧急情况,会启动安全应急处理流程保障车主和乘客安全。”前述哈啰内部人士称。 此外,哈啰顺风车已和知名保险达成合作,为司乘双方免费提供人身意外险、意外医疗险等,作为对意外状况最后一道防护。 尽管哈啰出台了多种措施试图解决顺风车存在的问题,但能否打消公众对安全的疑虑尚未可知。 滴滴顺风车事件后,至今尚未有一家网约车企业能够完全修复用户对顺风车的信心,哈啰出行能否顺利“过关”从而改变行业格局,仍待市场检验。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