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507.1亿件,同比增长26.6%,成为我国快递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但在快递行业由大变强的过程中,快递包装循环体系、环保包装材料成本、冷链包装耗材等问题成为快递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痛点。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再次聚焦物流,在他准备的五份两会建议中,其中两份都是关于物流。而“绿色物流”则一直是张近东在两会上关注的热点话题。继去年提出大力扶持绿色包装行动,今年,张近东进一步《制定循环包装国家标准 建成绿色包装回收体系》的建议,直击行业痛点。 ![]() 2018年的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已突破500亿大关,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国家邮政局预计2019年快递业务量将达600亿件。 配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包裹,需要消耗编织袋、塑料袋、包装箱、胶带、快递运单等多种耗材,而快递垃圾回收体系不健全,导致这些包装材料只能满足一次性使用需求。 可循环包装的推广则存在一定的现实难题。如采用生物基胶带、可降解塑料袋,这些环保材料的成本约为不可降解材料的3倍以上,巨大的成本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 而伴随着冷链物流的极速兴起,冷链商品的耗材回收问题更值得关注。我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仅在2012年至2016年达到了118%的增速,每年随之产生近3亿个泡沫箱及10亿冰袋的冷链耗材。冷链包装废弃物专业处理收费较高,部分企业直接丢弃处理,对环境的污染不容小觑。 ![]() “推进城市回收体系建立,建立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企业积极参与的绿色包装推进组织,有规划有秩序地建设绿色电商城市。”张近东在两会上提到。 张近东建议从制度层面推进可循环包装国家标准建立,制定更符合物流行业的绿色包装规范,推进绿色包装回收体系建成。企业、社区、学校等都可以尝试建立包装回收试点,由点及面,逐步达到绿色城市的建成。 除此以外,建立绿色包装奖惩机制,配套出台推进绿色发展结构性减税等政策、制定冷链包装耗材标准,鼓励企业探索使用新型可回收冷链包装也是张近东对于绿色物流的建议。 ![]() 这些思考源于张近东对行业的深刻洞察与对社会责任的时刻不放松。事实上,就在两会召开之前这几日,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相继推出苏宁转型发展的专题报道,为企业在新旧动能转换时期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指明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