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市场 科技 财经 商业 地产 手机版
国际 国内 产业 宏观 股市 公司 动态 行情 业界 电商 数码 手机 银行 理财 数据 金融 产经 生活 评论 观察 房产 家居 趋势 楼市

【原创】 龙头券商打响A股研报“看空”第一枪 卖方机构研究或将迎来新时代

http://www.tzgcjie.com 来源:张爽财联社            发布时间:2019-03-08 13:24:01
  【财联社】(研究员 张爽)3月7日,中信证券发布一份名为《财险龙头,但A股显著高估》的研报,称中国人保A股显著高估,首次给予“卖出”评级。随后,华泰证券发布报告,建议“卖出”中信建投。3月8日早间,中国人保A股和中信建投均开盘跌停,盘中虽打开跌停并翻红,但截至上午收盘中国人保再度跌停,中信建投跌7.61%。

  同时,两市近期领涨龙头纷纷开盘跌停,上证指数今天上午收盘大跌2.9%。两份“看空报告”可谓杀伤力巨大。

  两天时间,两家龙头券商发布两份对业内龙头企业的“卖出”报告,这在业内和市场上引发了热议。研报评级由国外投行发展而来,如今发展走向已经悄然生变。而作为“卖方”的券商经此一役商业模式将发生怎样变化,这些问题都值得重点关注。

  龙头券商 开启 “看空门”

  “看空”报告在中国的券商研报中实际上并不罕见。回顾过往,券商“看空”海外的上市企业、外资或合资的上市公司并给予“卖出评级”,已经是家常便饭。但是,国内券商对A股上市公司发布“卖出”评级,这在整个行业历史上确是罕见。

  实际上,那么,过往机构给A股 “卖出”评级有着怎样的历史呢?

  据相关数据显示,江南证券(中航证券),在2005年曾给过京东方”卖出”评级,标题为“2005年中报仍巨亏,维持卖出评级”,研究员为陶咏梅。江南证券在研报中指出,京东方的当季中报净利润大幅下滑,关联公司亏损、生产线亏损及TFT_LCD事业分拆上市致亏损等,给予卖出评级。

  当时,这份“卖出”评级研报对京东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研报刊发日期为2005年8月26日,当时京东方股价1.77元,此后,京东方股价在小幅震荡后迎来一轮大涨,并在2007年进入大牛市,股价最高攀升至12.72元。拉长来看,京东方股价确是处于较为底部的区域。

  江南证券确是基于企业的基本情况做出的判断。因为在2004年7月-2005年7月,京东方的股价从4元一路跌至1元附近,业绩处于亏损状况。

  此外,高华证券也曾给予多家公司卖出评级。2016年,高华曾对中国中车、一汽轿车、埃斯顿、凤凰传媒、用友网络、欧非科技等多个个股给出“卖出”评级。但高华证券属于中外合资券商。

  而此次,发布卖出评级的券商既不是像中航证券这类的中小心券商,也不是中外合资的券商,而是在国内券商行业最具权威性的龙头券商,这对整个行业,都将带来一场全新的“变革”。

  评级初衷 便投资强监管

  中国券商的研报评级发展至今已经有10余年的历史,由国外的投资银行研究机构评级演变而来。

  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破裂,人们发现,投资银行的研究部门对一些互联网公司的无原则吹捧,是助推互联网泡沫形成的重要原因。此后,美国的监管部门对此作出调整、改进,要求投资银行的研究报告必须在报告末尾公布该机构在一段时间内出具的全部报告中“买入”、“中性”和“卖出”评级各自的数量和所占比例。

  而让研究部门对研究报告进行评级,其目的旨在对难以微观干预的领域,通过加大信息披露,便利投资者来判断研究报告的可信度。如果一家机构过去一年100%的研究报告都是看多,那么,其看多报告的公信力将会打折扣。

  不难看出,国外投行在研究报告中给予评级,初衷是为了便利投资者,通过研究部门的判断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给予宝贵的建议。然而,投行研究评级发展至今,从大方向说,已经失去了最初的价值和意义,尤其在对标国外成熟的体系,国内的体制、环境仍存在诸多问题。

  2003年,中国新财富分析师评选体系确立,此后,国内的评价体系经历了漫长、扭曲的历史。国内市场做空机制缺失,加之,卖方分析师以特定的利益出发,“看空”A股上市企业,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卖方”分析师的禁地。

  在国内的常见的情况是,在公司基本面变好或二级市场大牛市的情况下,发布大量的看多报告,一旦基本面变坏或股价严重脱离基本面,就减小报告发布频率或干脆保持沉默,有的研究员出于个人或机构利益考虑,罔顾事实发布看多报告。这一方面使得券商研究报告的公信力受到严重破坏,同时也让市场失去了重要的平衡力量,增加了市场风险的积聚。

  利益输送 监管缺失

  中信证券和华泰证券的两份“看空”研报,在引发热议的新闻背后,券商“卖方”的身份将会何去何从?未来的商业模式又将如何演进?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

  首先,券商发布卖空报告之所以会引发热议,主要与国内券商行业的整体商业模式有关。

  众所周知,券商的业务模式主要靠提供买入建议,为各大资管、基金及私募基金经理提供最新的观点、整理数据以及其他服务。

  具体而言,证券市场是各种利益的集聚之地,券商、投行等卖方机构出于获得承销项目、维护日常关系、担心损害买方大客户利益等各种考虑,在出具上市公司研究报告中大多数是看多的,给予“买入”评级是常态,“中性”、“卖出”的评级要少得多。

  其次,国内的卖空机制并不完善,写卖出或者中性报告对自身并不能带来直接或者快速的收益水平。从更深次的角度来说,写“卖空”报告甚至会导致卖方研究员与上市公司的关系变遭,无法开展券商的一些其他业务,毕竟国内的券商生态,盈利与上市公司的利益紧密相关。

  而A股市场上看空报告之所以罕见,是因为A股市场做空机制并不完善,虽然,目前有股指期货、融券等做空渠道,但对上市公司、中介和投资者而言,“做多”仍是获利的主要方式。

  从更深层次的层面而言,价格机制是股市的灵魂,而价格机制要正常运作需要各方力量的制衡,做多与做空、增持与减持、增发与回购,均是市场上重要的镜像关系,对立双方力量平衡形成的最终价格,可以避免市场偏离正轨太远,有利于降低市场失控的风险。

  那么,作为卖方机构的券商分析师发布卖出研报意味着什么?券商传统的商业模式又该如何走向呢?

  实际上,券商分析师的看多与看空研究报告在数量上确是呈现完全不平衡的特点,反映的是,市场上做多利益链与做空利益链的严重不平衡,而这背后,除了与券商本身的商业模式有关,证券从业者的责任感与职业道德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作为一家中介机构,其研究报告的独立和客观对投资者、乃至整个资本市场而言都非常重要,一旦这些机构不能秉持公正客观的立场,就易引发失衡,威胁市场健康运行。

  对于券商业务模式的未来走向和预期,有专业人士指出,未来A股价格形成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这需要市场更有效的内在制衡,研究报告是这种制衡局面能否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券商的“卖出”评级报告像“买入”报告一样成为常态,资本市场会健康得多。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责任编辑:
首页 | 新闻 | 市场 | 科技 | 财经 | 商业 | 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