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多位高官密集发声,回应外界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三大关切。 是“馅饼”不是“陷阱” 当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正稳步推进。据官方数据,截至2018年底中国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贷款余额约2500亿美元。有观点认为,这加重了沿线国家债务负担,甚至将其视为“债务陷阱”。 图为王毅答记者问。中新社记者 于海洋 摄 “‘一带一路’不是什么‘债务陷阱’,而是惠民的‘馅饼’。”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摆出一连串事实:通过“一带一路”合作,东部非洲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白俄罗斯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轿车制造业;哈萨克斯坦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出海通道。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也指出,有些国家债务上升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此外,世界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只有需要钱的,才愿意借款”。 是机遇不是工具 中国已在不同场合多次明确,“一带一路”建设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但时至今日,仍有人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只有中国受益的“单行道”。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称,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提供了税收,改善了民生,添置了优质资产,而且促进了相关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图为宁吉喆答记者问。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用王毅的话说,“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什么‘地缘政治工具’,而是共同发展的机遇”。钱克明也表示,“一带一路”建设只有中国受益的观点“罔顾事实,根本站不住脚”。 钱克明称,今后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建设各方都受益的项目”,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参与全球分工,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发展能力。此外,中国还将开展更多贸易投资促进活动,为相关国家企业创造更多商机。 宁吉喆也表示,今后要面向沿线国家和拓展区域的市场需求,深化投资合作,培育优势产业,增强所在国的经济实力。 目前项目都积极有效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通常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中国国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基建项目中能否获得经济效益备受关注。 图为肖亚庆答记者问。中新社记者 王骏 摄 对此,中国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称,到目前为止,所有“一带一路”项目都是积极有效的,正在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他也坦言,投资肯定有风险,“国有企业和中央企业也不能保证每个项目都是成功的、有很好的回报”。 他表示,今后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还是要遵守国际通行的规则”,特别是遵守项目工程所在地法律法规的要求,不断地把项目变成高质量的项目,使“一带一路”建设能够走深走实。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