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巍 无论是童话世界还是现实世界,人人都憧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提升居民幸福感,已成为各地各级政府的共识。特别地,如何提升农村移民的幸福感,应该值得重点关注。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极大地提升居民,特别是农村移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0.43%提高到2017年的61.55%。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城落户。仅2018年,近1400万农业人口实现在城镇落户。到2020年,将实现1亿人在城镇落户。尽管城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在此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挑战甚至陷阱。根据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当城镇化率达到40%到60%时,“城市病”进入多发期和爆发期。比如,拉美国家在城市化率达到50%后,陷入过度城市化的陷阱,经济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城市化水平,从硬件的基础设施到软件的社会服务都跟不上日益剧增的城市人口的需求,呈现出诸多的社会问题。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隐忧。比如,调查显示整体上我国农村移民的幸福感偏低,低于城市、甚至农村居民。尽管我国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差异,但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得分并不比城市的得分低,这表明虽然农村居民的收入相对较低,但农村似乎并不是滋生对生活不满情绪的温床。 单从经济角度来看,收入差距与期望收入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根据相对剥夺理论,当人们与参照对象相比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会产生被他人剥夺的负面情绪。如果以城市平均收入作为参照,那么与城市居民间较大的收入差距会降低农村移民的幸福感;另一方面,与农村居民相比,农村移民期望未来获得更高的收入。相对于当前收入,对未来较高的期望也会降低幸福感,因为人们将其未来的期望收入内化于当前的幸福感之中。 以上对幸福感的影响关注的是结果上的平等,而机会不平等则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深层次原因。公平社会的目标并非是最终结果的平等,而是机会平等,即居民拥有均等的机会去追求财富及其他个人目标。在机会平等的社会中,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优势群体的地位和财富,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增加人们对未来获得较高收入的预期,使得幸福感提升。反之,机会不平等会导致社会流动性降低,形成贫者恒贫、富者恒富的代际锁定局面,使得幸福感下降。事实上,人们并不厌恶由个人努力造成的不平等,而是厌恶由个人不可控的外在因素造成的不平等。我国当前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仍较突出,城乡在金融经济、教育资源、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异较大,这导致居民机会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幸福感。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半城市化”的问题。农村人口虽然进入了城市,但是并没有完全“市民化”,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的社会、制度、文化和生活,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疏远和隔离的感受。比如,一些政府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大规模征地拆迁等手段,使一些人口“被动”地在城市定居,但不能有效地保障他们的根本利益,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调查显示,尽管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突破50%,但具有非农户籍的城镇化水平尚不到35%,而在当前,户籍身份并非只是“一纸文书”,更为重要的,是其背后所包含的城乡居民在收入、受教育机会和职业地位等方面的各项权利不平等。 在这次两会上,在对去年的工作回顾和今年的工作任务中,李克强总理都提到要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提出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而十八大则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不同于简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在硬件方面,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既需要对城市交通、环境、社会等方面统筹安排,还需要考量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 在软件方面,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不仅仅是户籍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其核心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农村移民的市民化。要避免被动城镇化,城镇化应该符合居民的主观意愿,要主动实现城镇化和市民化。应该特别关注农村移民的权利保障、价值认同和身份角色的转化等问题,使这些移民自身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身份认同等方面实现现代性转变,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因此,简单粗犷地城镇化、劫富济贫地的收入分配改革对提升农村移民幸福感的作用十分有限,而推进新型城镇化,保障城乡居民的机会平等是为有效途径。具体来看,首先,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基本公共品配置失衡,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扩大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向社会大众,特别是农村移民倾斜。其次,土地制度改革也应协同推进,解决城市拥挤和财力短缺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不应搁置,大小城市和村镇的基础设施应同步提高,合理有序地让传统农民转换为新农民或城市居民。最后,应该关注农村移民的精神健康,当物质需求逐渐被满足之后,如何提高精神上的富足必然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虽然城镇化有助于居民整体福祉的提升,但是不能过于关注“物的城镇化”,而应该关注“人的城镇化”。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在提高城镇化问题时,强调要“提高柔性化治理、精细化服务水平,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具包容和人文关怀”。推进新型城镇化最终将为农村移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有助于推进全民幸福水平,从而在稳定发展中最终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作者简介:崔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从事行为金融学、金融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在《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世界经济》、《经济学动态》、《金融研究》和《经济科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