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起,“开放银行”概念在国内火了起来。通过开放式服务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成为银行业转型布局的焦点,直销银行也参与其中。 所谓开放银行,是指银行把自身的金融服务通过接口开放给其他市场参与者,通过开放自身金融服务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给第三方使用的银行。 8日,百信银行宣布,将与51信用卡开展战略合作,在支付结算、普惠信贷、存管托管、金融科技等领域建立全面合作。“战略合作将以消费金融为切入点,依托金融科技,探索‘开放银行+新消费生态’实践,实现用户价值的最大化。”百信银行行长李如东表示。 实际上,开放银行的应用早已开始。早在2013年,中行就发布了中银开放平台,开放了1600多个借口,涉及跨国金融、代收代付、移动支付等服务。2018年,浦发、建设、招商、众邦等多家银行相继推出自己的“开放银行”。 近年来,从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到金融科技公司,都在积极布局消费金融。消费金融的核心在于场景,而商业银行在场景化方面,与互联网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相比,并不具备优势,因而开放银行、场景金融、跨界合作成为银行转型的主流方式。 多家银行2018年年报显示,搭建开放银行服务平台,将银行金融服务嵌入第三方机构,拓展银行的业务服务场景。 百信银行成立之初也提出“开放银行+”战略,希望借助开放银行基因发力金融科技,创新多元化的服务和收入模式,并于2018年上半年,发布开放银行产品“智融Inside”,作为百信银行金融开放的统一入口。截至目前,该产品已开放350+支API接口,接入80家+平台,服务用户近1000万。 但值得注意的是,开放银行核心在于个人的信息数据,同时还涉及金融风险、网络风险以及个人信息安全风险等,信息安全、数据权属问题给金融监管带来极大挑战。 对上述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在近期一场论坛上表示,数据权属不清的问题导致很多公司都在抢夺数据,解决开放银行数据权属问题的核心在于构建制度,“中国需要一些标准,比如行业自律的规范,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标准研究院正在制定有关开放银行API开放的标准。”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