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2003年至2010年这段中国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过程,也是史无前例的创造性改革,为世界提供了市场化转型改制的成功范例和宝贵经验,完全可以载入世界金融史册。”对于国有大行的股改历程,刚刚发布的新书《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改史》中这样写道。 时针拨回到21世纪初,中国银行业曾一度陷入“技术上已经破产”的窘境。通过股份制改革和转型发展,中国银行业浴火重生。目前,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超过了270万亿元人民币,居全球第一位。 “回顾中国金融业的改革,特别是国有银行改革,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并没有现成的模式、案例可以仿效。改革过程相当艰辛。”5月16日,在《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改史》新书发布会上,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姜建清(SFI理事长,原工行董事长)在回顾国有大行股改历程时表示。 姜建清称,股份制改革是我国国有银行改革的辉煌序章,也是没有退路的“背水之战”和“一场输不起的改革”。 国有银行重组上市没有“贱卖” 作为股改试点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于2005年10月和2006年6月上市。而当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率先上市得到市场关注和超额认购后,人们发现之前出售给战略投资者的价格,明显低于公开发行价,一时间国有银行被“贱卖”的舆论掀起满城风雨。 国有银行重组上市是否存在“贱卖”问题? 发布会上,中国金融出版社社长蒋万进从国有银行股改的成本和收益进行了分析,“在3%、4%、5%的内部折现率下,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给国家带来的净收益分别为8.95万亿元、8.07万亿元、7.29万亿元,收益远远大于股改成本,而且推动国有银行为国家创造了数万亿元的净回报。这些经得起推敲的数字就是对国有银行股改‘贱卖论’最有力的回击。” 该书中,原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也谈到,中国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定价是比较合理的,国有银行没有被“贱卖”。“中国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定价,市净率约在1.2倍左右。这是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对第二次不良资产剥离后的资本净值而做出的定价。在国际评级机构认为中国国有银行面临技术性破产的背景下,这样的估值是合理的。” “今天很多人谈国有银行股改,关注点往往都聚焦于股份制改造,聚焦于IPO上市。但万物皆有源。国有银行走上股改之路,是整个经济金融改革的深化和突破,背后有着清晰、连贯的历史脉络。”中国工商银行行长谷澍称。 理念与机制的深层变革 “中国国有银行40年的改革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但近一半的时间在与不良资产作斗争,教训极为深刻、刻骨铭心。”姜建清表示。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货币发行量的大幅度扩大,银行贷款迅速增长,成倍扩张。在企业和银行开始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银行的不良贷款也逐步累积和暴露出来,成为制约中国经济金融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 数据显示,上世纪末,国有银行不良率高企,从1984年到1990年,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不断上升,大多数年份在10%以上,80年代末期达到15%,1996年时四大国有银行不良率一度超过20%。 姜建清表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家高度重视金融风险,开始着手重点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并为之后国有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做了思想和基础准备。 “记得2005年8月,当时姜建清董事长提出当年经营利润(相当于现在拨备前利润的口径)要达到900亿元。2018年工商银行的拨备前利润5340亿元,一个季度就超过900亿元。但这么多年来,我印象中任务完成最难的还是2005年那次,想尽办法完成利润目标,为股改创造条件。”回忆股改历程,谷澍感慨良多。 谷澍表示,工商银行早在1999年部分剥离不良资产之际就拉开了股改序幕。从2000-2004年,依靠自身努力使不良资产余额下降2052亿元,解决了近1万亿元的借新还旧贷款,新增贷款不良率控制在1.6%以内,并在上市前保持了年均近30%的净利润增速。 谷澍认为,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有三大特点,即改革的承续性、独创性、综合性。 比如,在独创性方面,利用国家资产负债表,创造性地通过以外汇储备注资中行和建行。此外,工商银行在股改中采用了“共管基金”的独创模式,用未来的收益偿付改制成本。 “这些独创既减少了重组改制成本,又赢得了时间窗口,促进了股改的顺利进行。”谷澍称,国有银行股改不仅给国有银行带来了资金和资本,更带来理念和机制的深层次变革。 改革任重道远 通过股改,国有银行经营体制机制、理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谷澍认为,上市后资本市场的外部关注本身就是很好的约束和激励,各家银行都要定期公布自己的业绩。同时,股改过程中既引资又引智,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国有商业银行在业务和管理方面也学到很多东西。 “通过不良资产核销处置、债转股等一系列措施,国有银行的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国有企业的轻装减负,优化重组和转型升级。”谷澍称。 李礼辉表示,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成功的案例与经验。“我认为,最根本的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同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在产业和企业的组织架构中,尊重市场经济的原理和原则,改革开放不是一劳永逸的,改革开放必须与时俱进。” “股改上市并不是国有银行改革的终点,它只是大型商业银行改革的新起点。”姜建清认为,当前,大型商业银行正处于经济周期、行业周期、科技周期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改革还任重道远。 姜建清表示,金融业是经营风险的机构,本身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尽管金融风险与市场环境变化相关,某种意义上具有特殊性和偶然性,但过度扩张、盲目创新,忽视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疏于风险防范才是罪魁祸首。 对此,他有几点深刻体会:一是,金融发展是服务实体经济、解决自身困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与有效方法;二是,创新是金融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制度创新更是激发金融活力的引擎;三是,市场化机制的构建贯穿于金融改革整个过程,也是打造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四是,金融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战略到实施需要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和精细推进;五是,风险管理永远是金融的要义,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是金融改革的底线。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