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全球贸易的快速发展,完善和提升跨境支付水平愈发重要。跨境支付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跟踪、透明的跨境实时支付成为支付领域内正在攻克的问题。 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在日前发布的白皮书中提到,SWIFT全球支付创新(gpi)服务是实现跨境实时支付的关键步骤,其已经过业界验证并且正在迅速普及,预计gpi到2020年将成为全球通用的跨境支付工具。 “我们认为跨境支付的未来是触手可及的,因为目前几乎所有的条件都已具备,包括技术、网络和社群承诺等。客户需求不断变化,支付机制和市场实践操作也在迅速变化,变革已经在发生。我们看到重要的市场参与者正在适应这些变化。”SWIFT欧亚非及中东地区首席执行官何亚伦(Alain Raes)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他提到的重要市场参与者包括中国。目前,中国是SWIFT全球业务的前五大贡献者之一。随着中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推向全球,SWIFT也在与其保持密切合作。 发力跨境实时支付 跨境支付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更高层次的需求产生——在全球任何地方向任意账户转账,是否能像国内支付一样快捷方便? “随着商品和服务流动速度加快,以及流动距离越来越远,钱款的移动变得更快、更远。只有建立无缝且开放的全球资金流通系统,才能实现账户之间的即时转款。”何亚伦表示。 gpi瞬时服务是SWIFT近两年重点发力推进的业务,且推进速度较快。SWIFT自2017年5月启动gpi,通过提升跨境支付的速度、透明度,支持端对端查询改善跨境支付的客户体验。数据显示,2018年通过SWIFT gpi转账的资金额超过40万亿美元,平均每天支付金额约3000亿美元。其中40%的支付在5分钟内到账,50%在30分钟内到账。 2018年10月,SWIFT宣布开始在亚太地区测试新的gpi跨境瞬时支付服务,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参与了测试。首次试点重点测试以澳大利亚为收款国的支付。 “在中国,几家中资大行都参与了这一试点。结果显示,测试中速度最快的支付来自中国。这笔资金从中国付出,通过NPP(澳大利亚国内瞬时支付系统)在18秒内到达澳大利亚的最终受益人账户。”何亚伦提到。 值得关注的是,除主要应用于银行领域之外,证券领域也满足跨境实时支付的应用场景。对于证券从业人员,支付的确定性、快速化可以帮助其改善资金利用率,避免结算失败和错失投资机会。更好的支付体验可以改善潜在投资,简化财务流程,并提高回报。 双重挑战 不过,实现跨境实时支付,现阶段还有一些挑战。 其中一个关键的挑战来自于各国本地货币清算系统间的差异。数据显示,跨境支付涉及全球范围内多个经济体或司法管辖区的180种货币。另一方面,支付规则和习惯可能日新月异。以瑞典为例,在2010年-2018年,瑞典小额零售交易中的现金使用率从59%降至20%。这使得银行必须做出调整:移除多余的ATM机、投资新卡发行,寻找新的连接伙伴,使用最新的安全技术和反欺诈机制等。 如何消除这些障碍和摩擦?支持商品和服务在更大范围内的快速流动,成为跨境支付待解决的主要任务。何亚伦认为,建立标准化、开放的全球支付系统,才能实现账户之间的高效资金流动。在这方面,加强核心基础设施建设是工作的重点。 以gpi为例,其具有三个关键基石。首先,为整个支付链条中的每笔付款引入一个简单且唯一的交易标识符。这一标识符能够帮助实现从初始支付者到代理银行,直至最终收款人账户的全程付款追踪。其次,引入gpi追踪器,在支付链条上实时跟踪这些付款,并根据需要报告其状态。最后,建立新的跨境支付业务处理规则,银行据此承诺在短时间内优先处理从汇款人至最终收款人的gpi付款。 与CIPS合作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国际化,中国在全球跨境支付市场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人民币正迅速成为全球领先的支付货币之一,中资银行在全球支付行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SWIFT支持的148种货币中,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的使用量排名第五。虽然现阶段它的使用率还不到2%。不过,人民币业务量有所增加,排名也在上升。”何亚伦表示。 SWIFT最新报告显示,2019年5月,人民币保持国际支付第五大最活跃货币(按国际支付货币中的份额)的地位,份额为1.95%。 何亚伦表示,SWIFT正与CIPS密切合作,利用SWIFT在全球市场的广泛网络、服务和专业知识,在全球市场推广人民币跨境支付。“目前,CIPS正在将业务国际化,并扩大海外参与者社群。人民币国际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尤其是对处于国际化早期阶段的参与者而言。SWIFT正在以多种方式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到。 目前,SWIFT目前在北京和上海设有服务团队。何亚伦提到,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国际化和增长,以及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自由化,有更多来自中国市场的机遇涌现,其中移动支付领域的发展是重要机遇。“银行和技术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合作有所增加,双方都在利用彼此的优势来改进金融服务和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这将形成一个互利健康的生态系统,最终推动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他表示。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