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产能过剩化、经营资源碎片化、产业硬件低端化,“大”而不“强”的中国航运业迎来了重大变革机遇期。 在今(11日)天召开的“2019年中国航海日论坛”主论坛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表示,我国目前只是航运大国,还不是航运强国。必须加快推动航运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由航运大国到航运强国的跨越升级。 “当前,海洋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航运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肩负着推动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重要使命。”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黄有方说,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航运强国的建设离不开中国航运企业的发展。 消除产能过剩是前提 运力过剩是多年来困扰我国航运业的最重要因素,也是航运业产能过剩的最突出表现。 论坛上,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立荣表示,航运业高质量发展应从三个层面展开,即消除行业产能“过剩化”、改变经营资源“碎片化”和提升产业硬件“低端化”。 根据行业权威机构统计,2008至2018年,全球海运运力增长了75.3%,而同期全球海运贸易量只增长了40.6%。细分板块看,同期集装箱船队运力增长了101.7%,而运量只增长了54.3%;油轮船队运力增长了53.9%,运量只增长了14.2%;干散货船队运力增长了114.2%,运量只增长了51.7%。目前,以上三大板块的运力过剩率分别达到21.3%、15.5%和13.6%。 许立荣说,行业产能过剩还表现在造船、海工、港口和物流等相关产业。以2018年数据为例,全球完成新造船8040万载重吨,但相对于庞大的造船产能来看,产能利用率也只有48%;全球集装箱港口产能利用率只有70.3%;全球移动钻井平台闲置率也是居高不下:西北欧47%、东南亚47%、中东35%。 “在行业产能‘过剩化’的状态下,航运业高质量发展无从谈起。”许立荣说,比如获取运力,应倡导更多通过存量市场来获取,而不是增加订单、扩大新增;比如扩大规模,应倡导通过业务互补组合配置,或许能更快的实现规模效应。 “消除产能过剩,缺少的不是办法和思路,而是共识和行动。共同致力于产业供需平衡,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许立荣说。 另一个层面是改变经营资源“碎片化”。许立荣说,航运业细分市场极为丰富,而船东多元化的趋势,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程度。由于资源过度分散,也难以适应当前客户需求集成化的趋势,如何整合这些碎片化的经营资源,是航运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对于产业硬件“低端化”的问题,许立荣举例说,从市场区域看,不仅在东南亚、非洲、南美、中东欧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落后,而且欧美部分发达国家的港口、铁路等设施也急需提升,比如美国适宜挂靠超大型油轮(VLCC)的码头在2018年只有一个。 论坛上,招商局集团总经理付刚峰也表示,传统航运企业必须转型升级,加快配套航运服务业发展,提升海上客货运输服务品质,以全面提升海运业综合竞争力。 关键要解决“怎么办”问题 航运是全球贸易的载体,全球贸易总量中近90%由海运承担,每年航运市场运费规模高达数千亿美元。 “推进航运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航运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所有相关产业都意义重大。”论坛上,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凌逸群说,中国石化每天都有大量的原油、天然气、成品油进出口业务和海上运输业务,石化事业发展增加了航运业市场需求供给,航运业的发展更为石化事业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航运业作为典型的规模经济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投资金额大、回报周期长、市场波动大的行业特点,而这些特点也决定了航运企业在经营中面临诸多的融资、货币保管、资金结算、兑换、风险管理等现实性问题。 论坛上,交通银行副行长侯维栋表示,金融业的发展不仅能够直接解决航运企业的融资问题,还可以充分发挥金融在航运投融资、保险和价格发现等方面的作用,满足航运企业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他说,目前,交通银行航运融资产品体系已经基本覆盖航运业上、中、下游各个领域的多种类需求。近年来,交银租赁年均船舶融资投放金额近200亿元,已跃居全球船舶融资机构前列。 许立荣表示,改变产业硬件低端化的有效路径,一是投资拉动。二是产业链拉动。同时,商业模式也要体现“高质量”。“当前各种新技术更是层出不穷,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如何把这些新技术与古老的航运业相结合,创新商业模式,既是新的挑战,也是创新的难得机遇。” 论坛上,新加坡海事与港口局局长柯丽芬介绍,以新加坡为营运基地的太平船务已成功试行了一套以区块链为基础的电子提单系统。转让销售证明书的行政程序时间大幅减少,从以往的7天,减少到只要1秒钟。 “推动航运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刘小明认为,应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加快推进人工智能、5G、北斗导航等高新技术在航运领域创新应用。交通运输部支持航运电商、跨境电商等“互联网+”服务模式创新。 刘小明表示,交通运输部还将统筹港航协同发展,发挥骨干港口企业的龙头作用,合作建设完善专业化码头服务网络。鼓励港航企业深化与资源、能源、物流等上下游企业的合资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生态圈。加强港口规划与城市、临港产业、物流园区的规划有效衔接。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交通运输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继续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持续降低口岸进出口合规成本。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