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韩正出席会议。 李克强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很突出。我们会继续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确保兑现对国际社会作出的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和强度大幅下降的承诺。同时,我们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加强合作,共同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及其实施细则,推动气候变化多边谈判充分体现发展中国家诉求,促进全球气候治理向更加公平合理、合作共赢方向发展。 近年来,我国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总量占全球的30%,新增森林蓄积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第一财经表示,当前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在方向上是一致的,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是减少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消费比重,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多措并举推进重点领域突破 李克强在会上表示,新形势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工作,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挖掘节能潜力,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并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继续作出应有贡献。 李克强说,要聚焦重点领域,大力推行工业清洁生产、交通节能减排,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建筑节能改造,继续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持续推动燃煤电厂和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促进工业炉窑全面达标排放,加快补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短板。深入开展全民节能减排低碳行动。 从能源结构上来说,加快清洁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的快速发展,将有力推动清洁低碳的绿色能源体系建设,促进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见到实效。 在清洁能源上,截至2018年底,我国水电装机(含抽水蓄能)3.52亿千瓦,在建规模约9100万千瓦,年发电量1.23万亿千瓦时;风电装机1.84亿千瓦,年发电量3660亿千瓦时,太阳能发电装机1.74亿千瓦,年发电量1775亿千瓦时。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 对清洁能源的发展重点,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院长郑声安表示,我国未来常规水电开发潜力主要集中在西南,需进一步促进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风电基地规划建设有序推进,投资布局不断优化,分散式风电发展不断推进,未来需进一步推动风电产业进步、加快实现平价上网;光伏发电成本显著下降,分布式光伏发展迅速、光伏发电的多元化利用趋势日益显著,未来需着力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光伏扶贫以及平价上网。 用市场化手段促进节能减排 李克强还强调,要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提高节能减排效率,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突破清洁能源和低碳领域的关键技术,做强节能减排装备制造业,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合同管理服务。推进政府等公共机构执行节能产品强制采购制度。 节能减排合同管理服务是通过市场化方式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下,专业节能服务公司通过与节能单位之间签订节能服务合同,针对客户的实际需求提供对应的节能服务,收取客户的部分节能收益作为对应的服务费用,最终实现双赢。 林伯强对第一财经记者说,此次会议提出的“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合同管理服务”,有望真正健全中国能源合同管理机制,促进节能减排的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合同能源管理从起步到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产业引导。中国节能服务公司毕竟还是成长中的产业,缺乏比较成熟的行业规范,诸如服务标准、节能量检测和认定方法、合同规范等。政府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规范,这将是对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持。”林伯强说。 此外,林伯强建议,国内大型企业也可以考虑建立服务于本集团的节能服务公司。 林伯强分析,合同能源管理的动力是双赢(多赢)与节能,合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在合同能源管理还未发展为产业时,关注点不应在于它以什么形式出现,而应在于其是否可以取得节能的实质效果。大型企业的优势在于整体实力强,可以解决信誉和融资问题。这些企业可以将比较繁琐的节能工作交给旗下的节能服务公司,而旗下的节能服务公司除了服务本集团的业务外,还可以同时承担集团外的节能项目,既培养了队伍、锻炼了人才,也能在项目中总结出优良的管理经验。 市场化手段是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举措。李克强表示,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政策、法规标准等手段,调动各方面节能减排的内在积极性,不搞简单化处理和“一刀切”。健全促进绿色发展的价格等机制,推广脱硫、脱硝电价成功经验。加大绿色金融支持。落实好促进节能减排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建立用能权、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构建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