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入夜后,伴随着武汉地铁收班停运,一群特殊的轨道“医生”就背负着20斤重的工具上班了——他们就是地铁运营公司的轨道维修工。 武汉地铁目前线网运营里程约181公里,共有30个线路工班444名轨道“医生”。在夜间运营结束后的4个小时“天窗时间”里,他们需要巡查区间的每一米钢轨,对轨道线路进行“把脉问诊”,保证翌日地铁安全运营。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轨距 昨日零时20分,武汉地铁工建部工务一车间1号线线路三区工班技工王健、席锐来到站台,经过两次确认停电并做好防护工作后,他们的同事刘砚、周良凡肩背20多斤重的工具包下到区间,开始了一次常规夜间巡道作业。 刘砚介绍,他俩的作业是利济北路至头道街区间巡道,约7公里远,大约需3个多小时。在巡道过程中,他们有时拿着锤子在钢轨上敲打,有时举着手提灯四周照照,偶尔停下来看看,或者把螺栓复紧。刘砚说,如果几个螺栓松动,会造成列车颠簸,如果较多螺栓松动,可能会危及列车行驶安全。 而在另外一个作业点,副班长万凯正带领2名技工进行轨检仪检查,副班长李勇勇则带领3名技工进行手工检查。他们分别用轨道检测仪和道尺来测量轨道尺寸:标准轨距是1435毫米,允许误差范围是“+6至-2”毫米,每个数据都是用毫米来计量。他们用多种检查工具仔细测量每个尺寸,平均2.5米距离测量一次。弯腰测量,起身,再弯腰,一个晚上要进行2公里的检查,3个多小时内弯腰动作达800次。
巡线最少两人一起 “干活时不能走神,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作业时来不得半点马虎,一定要确保列车运营安全!”这是工建部工务一车间1号线线路三区工班工班长张圆圆在作业时强调最多的话。 每次下区间前,张圆圆和万凯、李勇勇都会检查工班每一名成员是否按规定着工作服,穿劳保鞋,工器具是否齐全。张圆圆介绍,区间内各专业设备数量大,种类多,且分布复杂,加上夜晚光线昏暗,走路时必须小心,所以无论什么作业都要求两人以上。线路养护维修工作是地铁列车安全运行的保障,关系着乘客的安全和舒适,不能有一丝一毫马虎。 除了在夜间作业之外,工班成员还要在白天运营时乘车,检查当天凌晨作业地段的轨道是否达到作业效果,查看周围是否有异物侵限。 上手容易出师难 张圆圆2010年从大学毕业后,来到武汉地铁工作,并一直坚守在轨道线路上,他的最大感受就是“这份工作上手容易出师难”。 在采访过程中,张圆圆指着前方的轨道,让记者照着他的样子趴到地上查看钢轨是否存在一点弯曲变形,记者多次认真查看却察觉不到。张圆圆拿来道尺测量,轨距1439毫米,大于标准4毫米,在限值之内。他介绍,检查轨道几何尺寸偏差不仅仅要用测量工具,还需要通过肉眼去看,俗称“看道”,这就需要练就“火眼金睛”。 记者还了解到,工班成员有一个习惯就是经常乘坐地铁。他们会分析乘车时感受到的噪音和晃动,判断哪些是异常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并根据相关作业标准判断轨道高低、方向等是否良好等,这都需要日常的仔细观察和经验积累。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