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普通的老照片为啥上了《人民日报》头版?
1987年7月6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落成开馆。
纪念馆筹建处的领导通知纪念馆的建设者——中建一局:“中央领导要跟大家合影!”。 一直在工地忙碌,来不及剪头发、刮胡子的纪念馆工程项目部员工与前来参加纪念馆落成典礼的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万里(第一排左起第九位),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第一排左起第八位)、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第一排右起第八位)合了影。
没想到,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竟刊登了这张照片。
宛平城只有一口井,没看到项目部取水,纪念馆怎么就建成了呢?
1986年5月,中建一局三公司接到建设抗战纪念馆的政治任务开始进场施工。
那个年代建工程没有搅拌站、没有泵车、没有塔吊,只能把石、沙、水泥运到施工现场,在施工现场按照配比加工成工程需要的混凝土,再用人力小推车把混凝土一车一车推到浇筑地点。现场用的其他材料也是用人力小推车一车一车运送到指定地点。
宛平城内只有一口井,项目部和居民们都得从这一口井里取水。怕影响当地居民生活用水,项目部把取水时间调整到夜里,居民们都非常感动。
施工人员搅拌混凝土
施工人员绑扎钢筋
30年过去了,当年的花岗岩地砖没有一块松动,怎么会这么坚固?
当年施工现场有一位认真出了名的质检员薛师傅,他每天手拿着小铁锤,在方圆20000平方米的纪念馆里敲打每一块花岗岩地砖,一边敲一边仔细听声音,只要他发现砖下有“空鼓”,就毫不犹豫地要求重铺。
1988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被评为“北京20世纪80年代十大建筑”。
项目员工在只有一张桌子和两个行军床的办公室讨论施工难题
项目员工在纪念馆工地合影留念
纪念馆成为两代一局人传承先锋精神、履行央企责任的“见证”
中建一局不仅是纪念馆的建设者,也是纪念馆的志愿服务者。
1987年7月5日,纪念馆开馆前一天,人手紧张,中建一局纪念馆项目部人员主动帮助纪念馆把八口铜质大钟悬挂到序厅天花板,又带着自己家的扫帚、毛巾把纪念馆的所有玻璃都擦了一遍、地面都打扫干净。
2015年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建一局三公司组成了20人的先锋志愿服务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到抗战纪念馆为游客进行志愿服务,累计接待游客4000余人次。
先锋志愿者为崇文小学学生讲解抗日战争历史
先锋志愿者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合影留念
(内容来源丨中建一局融媒体中央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