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观察界7月13日讯(记者 王彦红) 如果要说中国金融业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想必很多人会认同金融业的“资金空转”“脱实向虚”问题,这一现象典型地体现在中国金融业在整个经济中畸形膨胀,发展速度过快。最近由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一个报告以翔实的数据证明了这个现象,并指出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可能孕育着比较大的风险。 报告指出,近10年来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翻了一番,从2005年的4%迅速攀升至2015年的8.44%——该数值不仅高于巴西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高于美国、英国等传统经济发达国家。值得警惕的是,2012年以来中国金融业的高增长是在制造业快速下滑的背景下发生的,这意味着金融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正在丧失,预示着风险爆发的可能性正在提高。
有数据为证,2012年以来,中国金融业快速增长与工业占比下滑形成鲜明对比,可以用两个产业的增加值占比、增加值增速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三组数据来说明。
(1)从增加值占比来看,2012—2016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依次为6.51%、6.92%、7.25%、8.44%和8.35%;同期工业增加值占比则快速下滑,分别为38.66%、37.35%、36.31%、34.5%和33.31%。
( 2)从增加值增速来看,2012—2016年的GDP增长率分别为7.9%、7.8%、7.3%、6.9%和6.7%,同期金融业增加值的增速为9.4%、10.6%、9.9%、16%和5.7%,而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为8.1%、7.7%、7%、6%和6%。金融业增速全部高于工业增速,除2016年外均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速。
3)从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12—2016年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5%、8.9%、9.5%、16.4%和7.1%,而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显著下降,分别为40.59%、37.9%、35.3%、30.4%和30.7%。
我们要注意到这个报告的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2012年。2012年正是2009年“四万亿”刺激计划后,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两年后出现下滑的一年,那一年在长三角温州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和鄂尔多斯采矿业繁盛地区出现了中小企业企业老板跑路事件,这两个地区民间资金链断裂,房地产价格大幅下滑。也正是从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增速疲软期,但同时金融业开始膨胀,此后的几年金融业并未如实体经济那样同步下滑,而是持续了此后几年的暴利局面。
笔者认为正是2009年的经济刺激政策是金融业过渡膨胀的始作俑者,这一年新增贷款超过十万亿,增速空前。而在信用货币时代,商业银行的信贷发放、货币创造正是金融业增速过快的主角。
货币的本质是信用,商业银行发放信贷其实是创造货币,这是因为实体经济有交易需求,实体企业申请贷款,事实上是银行凭借实体企业的信用创造货币。
最近几年的情况是,实体企业的信贷需求下滑,但是货币增速很快,那么货币创造的信用来自何处呢?这是因为商业银行开始以自身的信用创造货币,比如最近几年大兴的通道业务和同业业务,金融企业之间相互融资,就是相互以对方的信用发放贷款创造货币。然而这部分货币创造属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金融业本质上不能创造利润,这个信用创造只是起到了套利的作用,最终由于没有持续的利润创造,流动性必然断流,孕育很大风险。现在金融监管开始对金融业去杠杆,事实上就是针对这个现象。
事实上去杠杆的根本应该将信贷增速降下来,因为信贷增速过快,货币发行过多,货币总要寻找盈利,然后才会出现资金出表,银行理财产品膨胀,影子银行大兴去套利,威胁金融安全。
金融企业自身能够创造信用的关键是其事实上的国家信用,这也是金融业过渡膨胀的更为根本的原因,因为中国的金融业绝大多数都是国有,过往的经历让民众看到金融风险一般都是政府出面解决,财政承担成本,由此形成了事实上的刚性兑付。
也就是在金融业国家兜底的现实下,资金和资源都向金融业集中,而其他制造业和股市等等投资市场则是完全市场化的,出现风险基本都是企业或者投资者个人来承担,风险极大。于是资金涌向收益高同时风险低的金融业,导致金融业的过渡膨胀。
国有金融占了金融资产的绝大多数,而这些金融资产又大多投向了国有企业,在双重国有性质下,这些资产表面上短期内是安全的,但是并非基于专业金融风险定价之下的羊群效应,导致的是资源配置的不平衡,经济结构的扭曲,一旦进入再平衡阶段就可能引发市场的动荡。
而现实中这样一个趋势被房地产业持续上行而更加强化,房地产业本质上还是一个金融业,开发商仅仅是一个通道而已,土地才是信用货币产生的基础。针对房地产的信用投放,是中国m2高速增长的关键。而中国房地产事实上对宏观经济影响某种程度上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旦房地产萧条必然经济萧条,房地产繁荣经济就繁荣,过去多年历史就是这样过来的。由于土地的国有垄断,价格只涨不跌,导致土地信贷的风险很小,收益很高,房地产贷款是银行最优质的资产,资金不断流入更加强化这个趋势,金融业的增长就只能是加速度的。
话说回来,中国金融业的膨胀可能具有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必然性,比如为了稳定经济增长,为转型打开空间,货币刺激成为必选手段。但是金融业不能膨胀过度,这个趋势不可持续,也不能再持续。找出原因对阵下药,遏制金融业对资源的过渡吸引,将资金引导上创造财富的制造业,是未来金融政策的关键点。
这也许是即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讨论的核心议题。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