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楼是山西省的深度贫困县之一,2015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2万户、贫困人口35920人,贫困发生率达36.7%,境内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农作物广种薄收,交通闭塞,没有高速公路、国道和一级公路过境。”日前,当记者采访时,石楼县委书记油晓峰有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 “面朝黄土背朝天”,四面千沟万壑。时光流转,沧海桑田。近年来,石楼人的思想与时俱进,他们大力发展退耕还林,并开创性地提出发展“沟域经济”。2017年,全县已完成造林6.45万亩,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31.8%。而这一片绿色,恰恰在石楼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撒下了希望的种子,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写照…… 产业“掘”金:山沟沟里生出“金疙瘩” 村民王善娃居住的窑洞粉饰一新,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贾敏摄 “现在生活条件好多了。”在石楼县龙交乡,70多岁的村民王善娃喜盈盈地说。“以前在山上种些谷子玉米,恨不得把庄稼都种到房顶上,一年下来顶多能挣上2000元。现在入股参加了村里的养猪合作社,年底分红就有5000多元。”怕听不懂方言,老人交谈时比划挺直了五根指头。 跟随老人蹒跚的脚步,来到他居住的房屋。这是一座颇具现代感的窑洞,屋里铺着大理石地板,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生活设备一应俱全。见到外人来,正在看电视的老伴儿连忙起身倒茶。“这房子有100多平米,是我住过最好的屋子。”老人拍着洁白的墙壁大声说。 退耕还林后,石楼县就提出了发展“沟域经济”的思路,将千沟万壑填成平地,并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开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产业,发展 “政府+银行+保险+市场主体+贫困户”五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模式。截至目前,全县一共落实了9户农业龙头企业和9个乡镇的结对帮扶工作,并完成龙头企业和2000多户贫困户的合同签订,扶贫小额贷款达到1.3亿元以上。 一村一品,一村一策。驱车进入石楼县小蒜镇高家岔村,枣树和槐树林密密匝匝,空气中荡漾起清甜的味道。“镇子里没有一家工业企业,空气清洁,加上气候适宜,为蜜蜂的饲养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小蒜镇镇长闫瑞平说。李彦林是养蜂专业户,19岁开始养蜂,掌握了先进的树控养殖法。“这几年,团中央驻石楼县扶贫工作队在这里开展‘善农计划’,引进深圳一家大型龙头企业,通过京东进行网上营销,效益节节攀升。“我还在县里买了房子和汽车。”说话间,笑意从眼中跳脱出来。除了自己发展,他还带领村里的贫困户发展养蜂产业。“2016年投入了36万,建成标准化的养蜂基地,以村集体为依托,每年回收3000斤左右的蜂蜜。蜂蜜产业带动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去年,村里还有7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就只有20多户了。”李彦林喜上眉梢。 养蜂户王金平带上防护装具准备查看蜜蜂的情况。孙佳涵 摄 近年,石楼县还提出发展“大沟域经济”的想法,并在不少乡镇落地成型。龙交乡的寨则上村将填为平地的沟面、山坡和沟口视为一个整体来发展,在沟里种植绿色谷子、红色高粱、特色藜麦等农产品,推行‘百牛千鹅万猪计划’,并开展生态旅游。此外,他们还在山坡上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木,在沟口发展核桃和辣椒等作物的加工厂,将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2016年,一个沟就带动了40多户贫困户脱了贫。”龙交乡党委书记郭永东说着,眼中闪烁着由衷的喜悦。 2017年以来,受惠于沟域经济, 72个村庄有了自己的林业产业,3000余名贫困户依靠产业实现了持久脱贫。 龙交乡的养驴厂初具规模。贾敏 摄 教育“炼”金:“撬不动”的学校 教育是石楼县的骄傲。这样一组数字令记者震惊:2017年高考,在国家专项扶贫政策给予山西省进入北大清华的15个指标中,石楼唯一的一所中学就占了3个。而在石楼中学的2000人中,有460人考上了二本以上的大学。 “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有人正在读博士,有人成了白领,有人当上企业家返乡扶贫。”石楼中学校长李增强说。 石楼中学的老师学生都踏实向学,这部分得益于学校独特的教师管理办法。学校打破教师职称和年龄界限,通过教学实际成效将老师评定为5个等级,并给予不同待遇,由县政府每年补贴200万到300万元进行奖励。 教学质量好,吕梁市内的名校都想来这里挖学生。曾有一个学校出资3万元,多次到一个贫困户家中动员,想要挖走一个优秀高中生,但家长坚决不同意。“家长说,我就信任你们,给多少钱孩子也不走。” 教育不仅改变了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也教会了石楼人饮水思源。而今,不少事业有成的石楼人都在反哺家乡。 2016年,龙交乡召集在外创业的企业家回乡创业,目前,已经有三个从这里走出去的企业老板准备带着资金项目返乡,另外还有十多家从石楼走出去的企业家表现出了回到家乡,带动脱贫的强烈愿望。 文化“藏”金:留住“乡愁”的法宝 龙交文化园中的民俗馆。贾敏 摄 “龙交文化园”由一所废弃的学校改建,这里包含6个馆,其中收藏了不少具有乡情特色的“宝贝”。“这座文化园建设的宗旨是要传承传统文化,保护非遗文化,挖掘民俗文化,倡导廉政文化”。龙交乡党委书记郭永东说。 在民俗馆内,记者看到了由村内居民无偿捐赠的1000多件富有乡情民俗的新奇展品。它们带着被历史浸润的味道,在九转回廊中熠熠生辉。“这些都是农村上个世纪初期和中期百姓家里的家具、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等,是我在老乡家淘来的宝贝”郭永东饶有兴趣地说。此外,这里还完整保留着特色非遗文化三弦书的样本。 “从石楼县棋盘山一路游览而来,城里游客就可以在这里欣赏别具特色的石楼文化,再感受大沟域经济衍生出的独特风情,吃上一顿香喷喷的农家饭。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开展生态旅游打基础呢。”郭永东透露。 如果说龙交文化园中保留的是能看得见的展品,那么正在筹建的“龙交精神馆”中将要珍藏的就是看不到,但更具穿透力的石楼精神。 石楼从来不缺精神领袖。被誉为‘当代吕梁英雄’的石楼县灵泉镇薛家垣村党支部书记梁宝在为村民修建公路时已患上肺癌,鲜血喷涌在还没有修缮完毕的公路上。为了拓宽公路,他个人贷下的款直到去世都没还上,女儿至今还在为父亲还债。 近年来,县里一直在挖掘这样的典型人物,开展 “石楼好人”评选活动。将来,这些事迹都将在“龙交精神馆”留存。“希望用精神力量催发贫困村民的内生动力,传递正能量,并让其代代传承。”县委书记油晓峰说。 而评选“好人”这一举措也感染了一批贫困户。一位残疾人在2015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但却被他拒绝了。他自己独立学习和钻研科学种田技术,效益不菲。而后,他还带动15户居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还有一位村长在患有股骨头坏死的情况下,每天坚持拄着拐杖来乡政府上班。 “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产业富乡,更要用文化立乡,留住别样乡愁,这样,我们乡村的未来发展才会更加长远,更有温度,乡村振兴之路也能走得更加稳健。”油晓峰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 【中央媒体石楼扶贫行】相关报道 中央媒体山西石楼扶贫行活动在石楼红军东征纪念馆启动 红色石楼:这片黄土高坡正在这样步入新时代 毛泽东快意神来之笔《沁园春·雪》的创作地儿长这样! 石楼黄河第一湾:风景这边独好 四时风光各不同 龙交文化园:用文化力量引领脱贫之路 评论:不忘初心,让红军走过的路富起来 中央媒体山西石楼扶贫行在红军东征纪念馆启动 油晓峰:石楼是一片有着红色土地的革命老区 油晓峰:石楼历史文化底蕴浓厚 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央媒体石楼扶贫行-贫困群众点绿成金 中央媒体石楼扶贫行-走进生态脱贫之路 中央媒体石楼扶贫行-槐香天下 甜蜜石楼 中央媒体石楼扶贫行-东征圣地 厚重石楼 油晓峰:打不赢脱贫攻坚战 愧对这片“红土地” 中央媒体石楼扶贫行-亟待开发旅游圣地 油晓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是改变生态现状 评论 :生动实践十九大精神是红色石楼通往新时代的金钥匙 石楼脱贫攻坚在路上 “甜蜜事业”激发增收内生动能 油晓峰:扩大石楼特色养殖业优势 打赢脱贫攻坚战 “卖蛋书记”吕浩江:精准扶贫就是找对路径让百姓腰包鼓起来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