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市场 科技 财经 商业 地产 手机版
国际 国内 产业 宏观 股市 公司 动态 行情 业界 电商 数码 手机 银行 理财 数据 金融 产经 生活 评论 观察 房产 家居 趋势 楼市

社论丨清理地方债是全面去杠杆的攻坚战

http://www.tzgcjie.com 来源:和讯网            发布时间:2018-07-18 18:45:27

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在结构性去杠杆原则下,杠杆率较高的地方政府与国企成为主要目标。其中,清理地方政府债务是去杠杆攻坚战中的最大挑战,也是最复杂的工程。

  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并不清楚地方政府到底有多少隐性债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70%以上是在区县一级,领域遍布工业、农业、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房地产、能源等,分属各职能部门管理,很难全面统计。国家对隐性债务也无统一标准,在过去多次摸排过程中,主要由各地上报数据,并不准确。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根据中国多个机构调查得出的数据显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大约在30万亿到50万亿之间。国际清算银行(BIS)认为,若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隐性债务计入中国政府债务杠杆,中国政府债务其实在2017年年中已经占GDP的65%左右,达到了较高水平。

  近日,一轮由多部门参与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排查已启动,中央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文件。此前中国也进行过多轮排查,但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当下,出台地方隐性债务统一标准以及在此基础上摸清风险底数,可以为出台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早在2014年,中国政府就通过修改《预算法》和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此后历年加码控制政策,但依然无法阻挡地方隐性债务上升。去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

  在传统发展模式与行政结构中,地方政府受GDP政绩考核影响,既要提供基本民生服务,又要承担刺激经济增长任务,尤其是2008年后,保增长成为主要目标。但是,在事权与财权不对称的条件下,投资基础设施只能举债或者土地财政融资。在银行信贷受到限制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主要是通过影子银行实现。地方政府过高的债务压力,相当程度上也促使了2015年后新一轮全国性的房价上涨,即提高地方政府土地收入,降低地方政府杠杆。

  但是,在过去一年,通过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定资管新规以及对违法违规PPP项目集中清理整顿,基本上堵住地方政府隐性融资的通道。与此同时,全国房地产市场也在进行检查与整顿,抑制楼市过热同时,必然影响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因此,当前地方政府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偿付能力弱的地区已经到了违约临界点。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可以看到,有地方领导召集银行、银监局、融资平台公司开会要求各家银行下调贷款利率,允许借新还旧;地方政府试图通过各种方式缓解债务压力,但均被发现和制止。当前,有关部门希望暂缓执行资管新规,为地方政府输血,但是,监管部门则希望地方政府自己处理,而不是赖账。

  在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攻坚战中,有关地方政府债务有三个目标:遏制隐性债务增量;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稳妥化解累积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在加强监管导致地方政府隐性融资渠道逐步收紧的趋势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已被遏制,并会逐步暴露。那么,下一步应该对隐性债务进行彻底摸排,制定应对策略。

  我们认为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实现财政硬约束是主要的,在处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过程中,绝不能将包袱甩给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必须承担信用责任,借机建立新的财政规则与纪律。

  其次,今年是债务置换收官之年,截至2017年底累计降低地方政府利息负担1.2万亿元。但是,今年以及随后的几年,由于到期合法债务规模较大,应该继续安排它们“借新还旧”。

  其三,对于存在违约风险的地方政府,应该优先处置国有资产偿付债务,在中央政府不兜底的前提下,探索和研究地方政府财政破产制度,从而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并在这个基础上,重新安排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的合理分配。

  理念变化要求政府部门职能转变,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在打赢防范与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基础上,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重构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应该是最终目标。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责任编辑:
首页 | 新闻 | 市场 | 科技 | 财经 | 商业 | 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