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二号坑发现于1976年4月23日,位于一号坑东端北侧20米处,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可出土陶俑1300余件,木质战车89辆,是一个由战车、步兵、骑兵和弩兵混合编列的军阵。1994年3月1日开始发掘,同年10月14日以"边发掘、边展示"的形式对外开放。
兵马俑二号坑是一个曲尺形状的地下建筑(与一号坑的建筑方法相同),东西最长处124米,南北最宽处98米,坑的东、西、北三面共有11个斜坡门道。俑坑的建筑是依据不同兵种精心设计的,分为弩兵阵、战车阵、骑兵阵和车、步、骑混合。 俑坑最东端是弩兵阵,由172件身着战袍的轻装立射俑和160件身穿铠甲的重装跪射俑组成。立射俑位于弩兵方阵外围长廊中(为阵表),跪射俑位于中间的四条过洞内(为阵心)。因为弩兵射击时,要求前无立兵;并且"临敌不过三发",因此,必须进行起伏交替、轮番射击以保证"矢如雨注"、"百发不暇止"。 1999年4月,在秦兵马俑二号坑内,出土了一件绿脸俑,这件绿脸俑呈跪射姿态,头挽发髻,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左腿蹲曲,右腿跪地,双手在身体的右侧一上一下做持弓状。他头发蓝黑,眉色如黛,双唇含朱,与众不同的是,面部不是正常的粉红色,而是罕见的绿色。这一奇特的现象,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特的现象呢?是不是原有的色彩经千年地下埋藏发生了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矿物质颜料的化学性质是稳定的,绿脸就是他的本色。学者们各抒己见,他们观点大致有三种:绿脸是用来吓唬敌人,追求一种威慑效果;绿色是一种特殊的护身符,为了保证自己不受侵害;绿脸是为了表现肤色深黑的人物形象。在我国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保留着涂脸的传统,目的是保护自己,恐吓敌人。截止目前,绿脸俑尚无定论,仍在研究之中。总之绿脸俑是众多秦俑中的一个亮点,他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弥足珍贵。 骑兵阵共有骑兵108骑,四马一组,骑士立于马的左前方,它是我国目前考古史上发现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骑兵俑群,真实展现了秦始皇时代的骑兵形象。公元前260年(秦昭王四十七年),秦赵长平之战,秦国投入骑兵5000骑,插入赵军营地将其割为两段,断绝粮草40余天,致使赵军45万人全军覆没,说明当时骑兵已成为秦国对外战争的一支强大力量。秦俑骑兵阵的出土,为研究秦代骑兵装备、装束及作战特点,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俑坑的中部,是由19辆战车、264件步兵和8骑骑兵组成的混合军阵。此阵战车在前,步兵在后,阵尾为骑兵。骑兵轻捷,放在阵尾作机动兵力,或作通信联络,或配合战车突袭敌军,以弥补车阵臃肿、行动不便之不足。 战车方阵是二号坑中最大的一个阵,位于俑坑的南半部,八条过洞内整齐地排列着64乘战车,均是四马系驾的单辕双轮车,每辆车上有乘员三人,中间为御手,两手前伸作握辔状,车左、车右各有一个兵俑,一手持长兵器,一手作按车状。车上配有远射程的弓箭和近距离格斗用的长兵器,车后未配备步兵,说明此时战车已成为一支独立的兵种。 兵马俑二号坑四个小阵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曲尺形大阵,形成"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的布局。它可分可合,分则可以单独作战,合则浑然一体,发挥多兵种混合作战的威力,反映了古代"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的战术思想。 二号坑是秦军的精华,囊括了冷兵器时代陆地作战的所有兵种,十分形象地再现了秦军雄厚的军事实力和灵活的战略思想。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