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观察界7月6日(记者 胡海明)在摩拜单车上月的6亿美元融资之后,ofo又融资了,这次是7亿美元。这种融资金额已经是共享单车行业单笔融资最高,而此次融资以后ofo的总额融资将超过摩拜单车。 这次融资除了资金的变化外与以往的最大亮点是投资方多了阿里巴巴。 小楼觉得,这点值得耐人寻味。如果我们透过事件表面看本质的话,共享单车之争的背后无疑是腾讯与阿里之争。
摩拜与ofo两家公司在共享单车行业已无疑是魁首的量级存在,但一山不能容二虎,两者间的地位之争必将愈演愈烈。 摩拜与ofo经过的E轮融资后,共享单车行业的第二梯队是时候考虑未雨绸缪了,随着最近有两家共享单车企业的相应倒闭,行业内的小玩家将越来越没有机会崭露头角。 为了避免三振出局,行业内小公司可以在其他模式上采取运营方式。原因很简单,说白了,共享单车领域拼到最后比的还是资金,有资金才有产品投放量,投放量越多,则越有可能争得魁首。 而深受资本青睐的永远都是行业内的头部企业,小玩家想要不被淘汰,只能另觅他法。 除此两家外的其余企业,即使其他家单车的用户体验再好,但产品投放量上的缓慢依然难以与之抗衡。 打个比方,比如我特别喜欢骑某一款单车产品,但当我有骑行需求的时候,触手可及的只有摩拜与ofo,那这时我只能选其一。
所以小楼个人觉得,共享单车之争的背后比的就是谁投放的单车更多更广。而为了满足投放量的需求,与之对应的必然是自行车的产出量。 所以之前说共享单车救活了传统自行车工厂,并不是无的放矢。光摩拜与ofo的单车出商量能救活十个传统自行车厂都绰绰有余。 在产出量的背后必然就是资金间的较量了,资金越多,单车的产出将越多越快,对于市场的占有率也将越快。 摩拜背后的领投方是腾讯,而此次ofo融资的领投方是阿里巴巴。这两家企业资本上有多雄厚,相信不用小楼说,也有目共睹。 所以小楼觉得,共享单车的独角兽之争引申出来也是腾讯与阿里之争。这点像极了网约车行业刚出现时的滴滴与快的。 在百度逐渐掉队失去BAT的地位以后,腾讯与阿里两家巨头公司市值先后突破3000亿美元。互联网行业原有的三足鼎立局势,早已被打破。 不争的事实是,未来任何行业的背后我们都能看到腾讯和阿里的影子。 共享单车行业的迅速崛起亦堪称奇迹,从去年9月份到现在,摩拜与ofo你追我赶先后不断融资,各路资本也纷纷入场,融资的速度与密度是整个互联网行业都罕见异常的。 这种极速的发展速度比起当年的网约车行业,可以说的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之所以资本如此青睐共享单车,在寒冬之际也能如黑马之势崛起,还有一个关键之处。 那就是经历O2O、网约车、VR之后,资本们对于打造出一只行业独角兽的方法早就已经驾轻熟路,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资本想把这种打造方法与模式复制到任何一个领域和行业。 但是随着外卖、网约车之战尘埃落定后,因为资金投入巨大,这种魁首式的竞争要远远比之前的节奏快很多。 所以有很多人都说,共享单车之战在年底就会分出胜负,而当下已经到了共享单车的下半场。 从O2O到网约车到VR到直播再到共享经济,每个火热的行业出现时人们都说这是风口,事实证明有些确实是,但有些确是人造风口。 当潮水退去时,你才知道有哪些人在裸泳。裸泳也就算了,有的还不会游。急功近利的最后等待的结果一定不忍注目。
比如去年极其火热的VR产业,我一直都觉得说中国进入VR时代还言之过早。 好多国内的VR公司之所以做虚拟现实,无非是炒概念换取资本的青睐,但他们真的做出好的VR产品了么?并没有。 所以国内的VR无疑就是我说的人造风口。 但中国一直以来都是自行车大国,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的无疑是用户最后3公里的需求。 这种模式真真切切是用户所需要的,所以无论最后的赢家是摩拜还是ofo,对于用户来讲没有太大区别,有这种模式在,能解决我的骑行需求,就以足够用。 所以他们不会去管最后魁首的腾讯投资的摩拜,还是阿里巴巴投资的ofo。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