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市场 科技 财经 商业 地产 手机版
国际 国内 产业 宏观 股市 公司 动态 行情 业界 电商 数码 手机 银行 理财 数据 金融 产经 生活 评论 观察 房产 家居 趋势 楼市

确保房地产健康发展需稳定的调控长效机制作后盾

http://www.tzgcjie.com 来源:投资观察界            发布时间:2017-07-06 16:58:23

 投资观察界7月6日(记者 胡海明)2015年,备受关注“央版”房地产松绑政策正式落地。30日,央行、住建部、财政部、国税总局等部门分别下发房地产新政以稳定楼市增长,包括二套首付降为40%,首套房公积金贷款首付降为20%,二套房公积金贷款首付降为30%。此外,个人出售2年以上住房免征营业税。至此,连同上周落地的国土部与住建部发布的新政,中央政府对楼市已连下三剂猛药。

不难看出,对房地产实施如此大面积宽松刺激政策,是空前的,也是中央政府迫于当前经济持续下行局势做出的无奈选择。而这些刺激政策能否发挥拯救房地产业、化解地方财政危机等经济功能,有待观察。但这样全面、深度刺激房地产有可能带来经济后遗症却不得不引起重视。

应该说,中国政府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上已陷入了“两个”误区,从上一届政府过度放松刺激到后来再过度控制收缩,再到今天再次过度放松刺激,中国经济似乎无法逃脱房地产左右的“宿命”。仔细想想,如果不是当初在房地产决策上失误,哪会出现今天房地产过剩局面,中国经济和地方财政哪会被房地产和土地财政绑架?笔者盗以为,如果仍不在拯救中国实体经济上找准突破口,出台更多政策良方,在遭遇困难时,把房地产视为打破经济僵局的救命稻草,会引发中国经济迸发症。

从目前看,过度刺激房地产会带来四大严重经济隐患。首先,房地产经济对扭转当前经济颓势虽然短期内具有立竿见影之效,对上下游产业都具有较强拉动作用,对消化房地产本身过剩及水泥、钢材等产能过剩能起到重要作用。但我们应意识到,靠房地产拉动经济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中国经济结构并没有因此得到有效转变,经济质量没有根本提高,而是很多矛盾和问题会被房地产经济暂时掩盖着,久而久之,产能过剩问题会更加严重,成为拖累中国经济的“顽疾”。这与当前中央政府倡导“着力质量效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发展思路是背道而驰的。

其次,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乏力关键在于以制造业为标志的实体经济不振,由此带来社会就业疲软乏力和财政收入下降,而房地产虽可为房地产商及各级政府带来足够收益,但对带动这个社会就业难起实质作用,因为房地产获利阶层仅限于房地产商和各级政府,房地产越发达,社会财富越向少数人集中,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会越大;且房地产本身吸纳社会就业人群有限,长期看,对扭转经济下行和带动社会就业、均衡社财富等方面都不利。

如果把刺激房地产的信贷、财税政策拿出来刺激实体经济,虽然见效慢,但长远看,对中国经济能起到固本作用,尤其可消除对房地产严重依赖性。再次,不管刺激房地产宽松政策理由如何冠冕堂皇,也不管房贷和税收政策如何优惠,终究是要民众掏出袋子里的钱来为身患重疾的房地产治疗买单,过去因为房地产虚胖疯涨,民众已付出了高昂买房代价,不少大城市居民为了买套房,拼光了所有家底,还让父母和所有亲戚朋友被“搭”了进去,真所谓幸福一个人,苦了几代人。

今天刺激房地产的信贷与税收优惠政策,与当年房地产宽松政策具有异曲同工之效,会把更多民众引诱到拯救房地产危机的博弈游戏中,即便拯救了房地产,如果房价再涨,受害者是普通民众;一些低收入人群同样会遭受高房价“欺凌”,到时政府拿什么来挽救他们的“不幸”?可见,全面刺激房地产政策,虽可收到短期利好,各级政府皆大欢喜,但有所得必有所失,房地产复苏具有较强财富“剥夺”功能,让民众把更多钱投入到购买房子上来,会使民众压低其他生活消费支出,不仅影响民众生活幸福指数,且对扩大内需无疑也是百害而无一利。

最后,房地产欠了银行不少贷款,目前看,虽没有爆发大面积违约风险,但银行不良贷款增长的潜在危机没有消除,全面刺激房地产政策虽可让很多房企获得信贷支持,扭转现金流困难不利局势,也可使银行降低不良贷款上升风险。但要看到,中央政府刺激房地产政策是把“双刃剑”,虽可化解眼下银行信贷危机,使中国经济像被注入了“强心剂”,但必然会使房地产成为最吸金行业,会使股市和楼市资金活跃,进一步堵塞资金流入实体经济资金通道。如果这种形势能长久持续下去的话,或许房地产泡沫游戏一直会吹下去,但如果有一天房地产再出问题,巨额银行信贷资金形成风险,国家拿什么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显然,笔者认为防范中国经济下行固然重要,但若不顾后果地推行力度大、频率高的刺激房地产政策,还是应当慎之又慎,通盘考虑,把握好力度和节奏,防止欲速不达,千万别落入刺激陷阱;尤其不能顾此失彼,只为刺激房地产而忘了其对经济误伤或负面影响。当前,还应标本兼治,适当刺激房地产只是经济表现,应把主要精力重点放在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上,多想办法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多在信贷和财税政策上帮助企业增强造血机能,从而使中国经济真正走出低谷、企稳回升。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责任编辑:
首页 | 新闻 | 市场 | 科技 | 财经 | 商业 | 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