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市场 科技 财经 商业 地产 手机版
国际 国内 产业 宏观 股市 公司 动态 行情 业界 电商 数码 手机 银行 理财 数据 金融 产经 生活 评论 观察 房产 家居 趋势 楼市

IDC公有云报告解读:IT系云厂商能否逆袭

http://www.tzgcjie.com 来源: 蓝鲸TMT            发布时间:2018-07-26 16:30:01

知名咨询机构国际数据公司(IDC)最近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半年度跟踪报告》显示,在2017年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上,阿里云继续保持领军位置,份额达45.5%;腾讯云第二,份额突破10%;中国电信排名第三,同比增长约51%;位居第四的金山云,实现同比增长82%;亚马逊AWS增长迅速,首次进入IaaS市场前五。

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份暗藏国内云计算市场关键信息的报告。就像黑暗洞穴中的火把照亮了来路和去路,这份报告其实向其读者展示了隐藏在这些数字后面的中国云行业的现实和走向,帮助人们以更加清醒且理智的姿态看待这些厂商,应对行业的冲击与变化。

2017年国内公有云IaaS市场前五大厂商份额(来源:IDC)

凶猛的互联网系云服务商

笔者认为,IDC报告中暗藏的第一条关键信息是,IT系云服务商受到互联网系云服务商的持续压制。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看一下IDC报告中的排名。排名前五的云服务商中,除了运营商系的中国电信,其它的都是互联网系云服务商。而攻势很猛的华为云,还有号称“中国公有云市场前三”的浪潮云等IT系云服务商,他们的位置却在“Others”里面。

与IT系云服务商相比,互联网系云服务商显得更加凶猛。他们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第一,云计算本身脱胎于互联网,互联网系云计算大厂在研发、资金和人才储备上实力雄厚,能够提供多种形态的云服务,对于云平台的建设、部署、运维、服务的能力更贴近客户的需求。反观以华为、浪潮为代表的IT系云服务商,他们天然缺乏互联网基因,云平台的建设思路与互联网公司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更多还是延续传统的IT架构部署思路,面对行业云的量身订制、多种业务需求的应对、后期的服务能力等,就心有余力不足了。

第二,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与华为等IT系大厂相比,互联网系云服务商的AI能力是决胜的关键因素。人工智能作为新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备受各方重视。对各个巨头来讲,在产业革命的巨浪中屹立不倒的唯一方式,就是必须构建出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面对早已变成热门话题的传统企业转型,光靠云服务商的售卖和运维,是很难帮助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云+人工智能”才是推动产业变革的动力。

按照人工智能技术的划分,云计算、TensorFlow等构成了基础层,在此之上是通用技术层,包括语音识别、语义识别、图像识别、机器翻译等,这两层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也是巨头的必争之地。而占领基础层和通用技术层这两个高地的有三个因素,分别是算法、数据、计算能力,这些因素正是拥有流量和庞大用户的互联网系云服务商经过多年实践积累起来的竞争力所在。所以我们看到,目前互联网巨头在基础层和通用技术层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互联网系云服务商布局传统行业的消息频频出现,可谓是不断攻城略地。对于进军传统行业,阿里云、腾讯云和金山云等也都有清晰的思路。

我们再来看华为、浪潮等IT系云厂商。他们作为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后来者,由于硬件思维使然和流量、数据的缺乏,AI战略显得模糊不清,除了人工智能基础层的布局以外,在通用技术层的积累十分薄弱,不具备目前的云服务商所必需的核心能力。眼下,国内的云计算已进化到行业云开始替代通用云阶段,云和AI服务的应用范畴开始向政务、金融、制造、能源、教育等传统行业进发,这些给了互联网系云服务商更广阔的生成空间。

华为云们在公有云市场逆袭的机会有多大?

作为人们眼中IT系云服务商的代表、国内公有云市场上的高调玩家,华为云无疑有着不可小视的能力。对于这个曾喊出“三年超过阿里云”的云服务商,如果按照这句口号作为标准来衡量的话,以华为云为代表的IT系云厂商,有没有可能在国内公有云市场上成功逆袭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IDC报告中暗藏的第二条关键信息。

从行业现状来看,目前想要成功逆袭的话,需要具备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储备和用户规模这几大优势,缺一不可,同时还需要具备构建产业生态的能力。笔者在本文上一节,已经就华为等IT系云服务商的能力,与互联网系云服务商进行了对比。目前像国外的AWS,国内的阿里云等互联网系云服务商,已经构建了很成熟的云生态,资源互通十分方便,也有了制定标准的能力,得到了业界众多合作伙伴的认可。但是对于公有云市场的后来者华为云来说,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深度参与到云服务这个生态中,这是一个非常致命的缺陷。

另外,笔者觉得,对于除阿里云、腾讯云以外的公有云服务商来说,增强实力的必要方式之一就是强强联合。例如最近金山云和小米推出“1KM边缘计算”解决方案,打造“云+亿级终端”边缘计算模式的合作就是例子。两家公司同属“雷系”企业,是“上下铺兄弟的关系”,合作由来已久。小米借助金山云加速定位转型,促进小米整体收入结构的转变,推动IoT战略的落地。金山云利用自身在云服务、大数据、AI方面的优势,借助于小米的智能手机、路由器等智能终端,把握小米业务转型中的机遇,推动自身云计算业务的成长。

笔者举金山云和小米的例子是想说,华为云要想短时间内弥补落差,也需要找一个合适的伙伴,特别是具备互联网基因的伙伴联手,但是目前来看,这个伙伴目前并不存在。华为是电信业服务商出身,他们更多是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可是这对华为云的帮助不大。现在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的优势在于政企渠道,但是缺乏技术潜力,也没有互联网基因,独立运作云计算业务并非他们的强项,与合作伙伴联手,是电信运营商的常规动作。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华为云与电信运营商在政企领域,还有着严重的争抢客户的情况。这种与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合关系,顶多有一种互补作用,强强联合根本无从谈起。基于上述这些原因,笔者认为,华为云们在国内公有云市场上成功逆袭的机会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多年前,麦肯锡在一份报告中说:未来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会有鲸鱼、布谷鸟和益生菌并存的局面。如今,至少在公有云市场上,已经验证了这句话的判断失误,除了鲸鱼,不会有布谷鸟,更不会有益生菌。公有云市场的竞争是快速而残酷的,这是一个马太效应愈发凸显的地带。如果没有超越对手的能力,包括华为云在内的厂商,同样会被来自互联网这片“海洋”的巨鲸吞噬。

随着行业的不断进化,以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为代表的互联网系云服务商的地位将愈加牢固,不可撼动。与此同时,就像学者詹姆斯·弗·穆尔(James F. Moore)在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中所说的那样,“传统意义上的竞争也在消失”,互联网系云服务商之间全新的竞争关系将由此建立起来:企业需要在新环境中与其他企业共同发展,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共同建立对未来的共识,组织同盟,以及处理复杂的关系。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责任编辑:
首页 | 新闻 | 市场 | 科技 | 财经 | 商业 | 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