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贸来看,今年前11个月,全国进出口21.8万亿元人民币,下降1.2%,降幅持续收窄,尤其是11月当月进出口均呈现较快增长,外贸结构持续优化。从外资来看,前11个月实际使用外资7318亿元人民币(不含金融领域),同比增长3.9%,美国和欧盟28国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5.4%和43.9%。 在12月2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自本月美联储加息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贬值0.7%,与其他主要货币相比贬值幅度较小。此轮汇率波动并未对我国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产生明显冲击。 沈丹阳表示,2017年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减少对外商投资的限制措施,保持外资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更加重视外资企业的关切,依法维护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营造更加公平、更为透明、更可预期的投资环境。 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 外贸保持回稳向好 12月15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美元指数随之迅速攀升,全球主要货币对美元汇率普遍下挫。截至12月27日,欧元、英镑、日元对美元汇率分别较加息前贬值1.6%、3.1%和1.9%。与其他主要国际货币相比,人民币汇率保持了相对稳定,同期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贬值0.7%。 沈丹阳表示,自今年10月份以来,市场对美联储加息预期已明显增强,特别是美国总统大选尘埃落定后,加息预期再度升温,美元持续走强。受此影响人民币对美元出现一定程度的贬值,但同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一直保持在121左右,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甚至略有升值。因此,此轮汇率波动并未对我国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产生明显冲击。 从外贸来看,今年前11个月,全国进出口21.8万亿元人民币,下降1.2%,降幅持续收窄,尤其是11月当月进出口均呈现较快增长,外贸结构持续优化,进口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我国外贸继续保持回稳向好态势。从外资来看,前11个月实际使用外资7318亿元人民币(不含金融领域),同比增长3.9%,外资结构不断优化,美国和欧盟28国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5.4%和43.9%,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8%。 “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稳定发展也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提供了有力支撑。”沈丹阳强调。相对于美联储12月加息的短期影响,沈丹阳认为,需更加关注未来可能的加息进程给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可能带来的不确定和不稳定性。沈丹阳称,明年商务部将继续坚定不移地促进外贸回稳向好,打造高标准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吸收外资新的综合竞争优势,从根本上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投资环境未恶化 外资企业在华前景广阔 近期有外媒报道,一些外商投资企业感觉其在华境遇和投资机遇不如从前。对此沈丹阳表示,近年来,我国吸收外资的环境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要素成本上升,市场竞争激烈,部分外资企业相对优势逐渐缩小,一些比较依赖低成本和优惠政策的外资企业确实遇到了经营困难,盈利水平有所下降。但这些说法和报道多数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反映中国投资环境和投资机遇的真实情况。 其实自2010年以来,中国每年实际使用外资都超过1100亿美元,居世界前列。今年1-1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318亿元人民币,增长了3.9%,连续24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事实上,中国政府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持续做出努力,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同和积极评价。联合国贸发会议《2016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中国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之一;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6》报告显示,超过2/3的欧盟在华投资企业实现盈利;中国美国商会2016年调查显示,超过60%的会员企业将中国列为全球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68%的企业有扩大在华投资的计划。 “从各国公布的许多数据和实例来看,也并不支持所谓中国投资环境恶化和机遇丧失的观点。”沈丹阳说。今年以来,美国、欧盟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5.4%和43.9%。 据国家统计局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1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万亿元,增长10.8%,其增幅高于其他类型企业。 “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将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沈丹阳强调,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将保持在6.5%以上,仍将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今年1-11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71%。预计到202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10万亿美元。此外,未来5年中国的进口总额将不少于8万亿美元。 沈丹阳指出,当前中国的消费需求,包括高品质的产品消费、高品质的服务消费、农村的消费升级,都孕育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内需潜力。同时,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要素生产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都将为外资企业带来更多更广的投资机会。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