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为市场“排雷”的评级机构,在近期一波债券违约中却不断“踩雷”,再次引来市场质疑。“踩雷”的评级机构包括联合评级、联合资信、鹏元资信、中诚信评估等,其中多家机构早前就曾因评级质量问题收到过证监会警示。业内人士认为,我国信用评级仍不成熟,评级费用大多数是由被评级对象支付,而非使用者支付,这就给“买评级”现象提供了温床。在此情况下,投资者不应过度依赖外部评级。 乱象横生 “联合评级将15华信债、16申信01等信用等级由‘AA’下调至‘BBB+’”、“中诚信评估将凯迪生态主体信用评级从AA下调到C”、“鹏元资信决定将凯迪生态主体长期信用等级由AA下调为C”……在今年又一轮债券密集违约中,此类的“提醒”又多了起来,过往市场关注点通常会先放在被下调评级的主体身上,因为它代表发债企业的经营、资金链出现了状况。而这也是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检验。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涉及违约债券的评级机构已包括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等,其中多数机构“踩雷”债券数量为一只,而联合评级、联合资信相对较多。 例如联合评级曾给中安消近日暴跌的“16中安消”以及日前违约的上海华信多只债券“打分”,在两家企业出现风险事件后,联合评级将“16中安消”债券信用等级由 “A”下调至“C”,将“15华信债”等多只债券信用等级由“AA”下调至“BBB+”。联合资信也“踩雷”上海华信,在后者违约后,联合资信也将上海华信两只中期票据信用等级由“BBB+”下调至“B”,并将其继续列入可能下调信用等级的观察名单。此前联合资信曾给东北特钢、丹东港违约债券打过“高分”,危机爆发后又断崖式下调评级,今年1月丹东港又有两只债券违约。北京商报记者5月24日致电两家评级公司,但相关负责人电话均未接听。 信用评级机构作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个金融中介,提供的信息是否公平准确受到质疑。此前就曾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评级市场乱象丛生,一家金融机构或旗下产品前景是否乐观、风险是否可控等,有时就浓缩在评级机构打出的“分数”中,成为不少投资者的重要参考。也因为评级机构拥有如此“权力”,花钱买评级等乱象悄然滋生。 这种质疑也在监管对评级机构的警示函中得到一定的认证。4月17日,中诚信评估因在“邹平电力购售电合同债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项目执业中未勤勉尽责等被证监会山东监管局发出警示函;今年1月初,中诚信评估就因在16鸿商02债首次评级项目的打分模型中,部分定性指标的调整缺乏充分依据而被上海监管局警示。 今年3-4月,证监会发布公告,东方金诚、上海新世纪评级、鹏元资信、联合评级、中诚信评估因未审慎分析被评级主体或项目的风险信息、未进行跟踪评级等原因收到监管的警示函。而国内拥有证券评级资质机构数量只有9家。 症结在于盈利模式未变 监管出具警示函,代表着监管机构已关注到信用评级市场的乱象。事实上,2016年末,央行会同国家发改委、证监会在《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也对谁来监管,如何监管,以及信用评级程序及业务规则等进行过进一步明确。不过彼时业内人士指出,新规有助于这些问题的减轻,但由于评级机构的盈利模式仍为向受评人收费,能否根治乱象仍需打问号。 症结便在此。不少业内人士都曾讨论过,评级费用可否有其他方法替代,例如由使用者(基金经理、投资银行、投资者等)代为支付。金融业观察人士、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补充指出,信用评级机构并不是只有一家,大家都还在争取客户,本身有业务压力,加上评级有一定的弹性,除非有重大的过失或者遗漏披露才会有被追究责任的可能,所以有了乱象。 不够成熟的国内信用评级市场,也令不少境外投资者望而却步。2017年7月3日债券通开通首日,成交量逾70亿元,但其中七成以上来自利率债。业内人士认为,这说明境外投资者对于国内信用债的投资比较审慎。 评级机构不能预先“排雷”却总是后知后觉,是否完全为主观“放水”?也有评级机构内部人员在公开文章中予以反驳,该文章详述了评级所依照的企业性质、所在行业、经营与财务等指标,指出违约之后发行人面临不利或有事项增多,极易引发银行抽贷,加速流动性枯竭,进一步深化危机。另有一位债券分析师也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有的企业违约是自身资金链出问题,有的也不排除是被其他企业风险事件波及,例如2016年末的国海证券“萝卜章”事件导致整个债市信用值陡降,债券交易价格和交易量发生较大变化,集体面临融资难的困境。 信用评级机构也曾有过事先预警的例子。例如今年神雾环保公告债券违约之前,联合资信就曾对其母公司神雾集团发布下调信用等级的公告。公告称,神雾集团主体长期信用等级由“A-”下调至“BBB”,同时继续将神雾集团主体长期信用等级及其发行的“16神雾债”债项信用等级列入观察名单。 信用评级不是保险箱 在廖鹤凯看来,如果我国信用评级改为由投资方付费,评级的参考价值会更大一些,而目前仍需要投资者审慎参照。央行也曾警示,尽管信用评级对债券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监管部门要逐步减少政策法规对外部信用评级结果的引用,评级结果使用机构也应合理审慎使用外部评级结果,加强内部评级体系建设,降低对外部信用评级的依赖。 我国信用评级市场也在不断补足短板,其中一个举措就是引入境外评级机构。在债券通上线首日,央行就宣布允许境外评级机构开展银行间债市的信用评级业务。9个月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注册评价规则》,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信用评级机构在境内开展债券信用评级业务,协会将对申请注册的评级机构开展市场化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实行分层分类管理。业内人士认为,引入境外评级机构进入市场有助于强化优胜劣汰,有助于促进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整治评级虚高现象。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