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翔资本合伙人 吴琼先生 以往的任何一次风口,在热浪退去之后,还剩什么?这也就是本篇文章的由来。吴琼说,他们会等着风口过去,看看有哪些机会,运气好的话能捡到大珍珠。作为一家新兴机构,他们发现科技类的投资,传统VC不容易走出来,怎么玩得转,他们找到了一条路。本期小编诚意推荐,鼎翔资本吴琼的投资观。 不走寻常VC路 我们的Slogan叫发现科技的价值,我们不会盲目的追求基金规模。目前我们两个管理合伙人,都在一线工作,设定团队在10个人以内,管理的规模不超过10亿。 我们是创业型的基金,是一个新基金,在做鼎翔之前我们接触过很多VC。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做智能硬件或者科技类的基金,按照传统VC模式不一定很快能够出来。 传统的VC是一个树状管理机构,合伙人加总监加投资经理,有它固定的模式,一旦固化,基金的成长路径是比较清晰的。按照募投管退每一期,然后下一期,基金如果投资回报或者业绩好一点的话,慢慢积累,逐渐壮大。但在一些新的机会上他们往往后知后觉,没法在第一时间抓住。 大基金的决策者比较难参与一线发现项目、筛项目。不管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信息不对称都是影响投资决策的核心因素。如果只靠投资经理、总监汇集成尽调报告,很多信息都被过滤掉了。 大的基金,规模越大,管理费越多,活得越滋润。我们希望把核心的精力用在研究和总结上,把投资的重心落在真正关注的企业上,让企业之间形成连带效应。我们已经投了20家公司了,投前投后的事情非常多,我们希望在成长中有收获,「营养不良」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所以节奏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狂热退去,VR的机会 我们现在也有意的把智能硬件、科技互联网和消费升级做成类似于垂直基金、专项基金这样的方向,比如人工智能和机器人,VR、AR我们可能会做专项基金。这些专项基金对我们来说比较有利,可以在专项基金的模式下去跟媒体、孵化器、平台、甚至上市公司合作,这样的话就可以做成一个生态。这个生态如果做得好,一定是「1+12」。 我们的投资策略很清晰,只投跟消费级市场结合的应用技术,不会投基础技术。我们看VR还是挺密集的,大多数人没有把基础方向或者深层次的东西想明白。不管是创业,还是投资,很多人只是看到了现象,不看技术发展的规律,不懂用户需求的本质。 在2015年,尤其到2016年,市场的热度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资本对VR蜂拥,估值被抬高,市场不冷静。很少有沉下心来踏实去做的,大多数投资都被忽悠,很多创业公司都是被「风口」吹起来的。 2016年很多基金押在VR上,到最后基本上都亏损了。好多人会说VR不行了,这些声音以及市场的不理性会打乱我们原来的计划。 我们没有能力去影响市场,但我们可以等。我们就等潮水退去,狂热下去之后,看留在沙滩上的哪些还有价值,说不定能捡到大珍珠。 我们比较有耐心去打磨产品,VR主要应用在视听和游戏的沉浸感体验上,它对硬件的要求比较高,这需要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协同。相对来说视频内容的发展基础会好一些,所以我们投资了一个做编解码压缩技术解决方案的公司。以前大多数的VR视频内容没有起来是因为市场的装机量不够,体验不好,体验不好就是因为手机屏幕很差。 我们判断今年年底或明年初VR在视频内容上会得到核心的发展,有两个原因:第一,移动头盔的价格已经到了消费级,且成像和体验感都很好;第二,在今年底到明年初,国内主流手机品牌的屏幕会迭代到2K,这解决了移动VR播放端的问题。 投资要顺其自然 我们不怕错过任何一个项目,不患得患失对投资人来说很重要。你没投进就想不择手段挤进去我觉得这没必要,就算挤进了某个明星项目也不代表以后就一定会成。 投资要随缘,要志同道合,一切顺其自然。对于创业者来说,如果投资者认你,你也认他,到最后一定能合作。我们习惯把「投后」做到「投前」,这是我们表达诚意和态度的一种方式,就算一开始没有机会,前面做了那么多,我相信,创业者还是会感恩的,最后总会给留一个适合的额度。 我们投资一家企业,是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对技术的理解和判断是一致的,同时他也认同我们的专业性。 早期的创业团队,尤其是技术类的,如果可以依靠平台,创业的成功率会更大一些。我们会通过了解这个团队特点、优势,帮他们去寻找和大平台的合作、对接,把他接入到大平台的开发者里,比如小米、联想或者京东等等。对硬件来说,「平台创业」很现实也很重要,单打独斗风险很大。 实际上我们很多投资策略和模式都受小米生态链的影响。小米在消费级和硬件平台上是国内最成熟的,也是最有潜力的,我们很幸运能和小米生态链一起成长,也学到了很多。 小米在手环、消费电子这些消费级硬件上,无论是用户、品牌、供应链整合能力、渠道都是非常非常强的。如果可以和这样的平台合作,对硬件创业公司早期成长帮助会非常大。 把创业者当兄弟 我们想法很简单,跟创业者一起把技术的价值放大到最大。我们不能每天陪着创业者,但我们会非常高频次的碰面,比如演示Demo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参与,去跟平台交流,这样我们才知道平台的反应是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创业者会特别专注他的专业,把技术的东西讲得清楚明白,但相对缺乏察言观色的能力。投资人对这个东西是很敏感的,平台给你一个回馈,有时候会有「弦外之音」,我们在现场,补一句话可能就把事儿挑明了。这对创业者后期的工作是有很大影响的。 我们也没那么强势,和创业者始终是朋友或者兄弟。大多时候他们有一个好的进展也会第一时间分享给我们,我们之间的信任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保密协议的阶段了。 在技术上我们提的建议少,其他方面可能我们会积极的沟通,人是有定式的,有时候创业者可能某个方面想得少,或者没想到,我们会去聊一下,尽量做的圆满。 跟创业者推心置腹的聊,并且真心实意帮他,基本上创业者对你的认可度就会很高。强势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创业者,这种投资人我觉得是不聪明的。很多投资人都说帮忙不添乱,但是做到的很少。投资人都希望把所谓成功经验强加给创业者。但我没这个心态,我们始终是学习和陪伴的态度,我们有可能跟创业者一起讨论的过程中把我们的观点想法说出来:不会异想天开的「抖机灵」。 一个事做成了,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很多时候都是多方的努力,不是仅仅靠投资方去影响的,那样的话就变成了投资人主导了,创业者就变成给投资人打工了。如果创业者没有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总被投资人牵着走,我们的投资就会比较谨慎了。 做行业里的创新案例 我在鼎翔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投资纯米科技,到现在来讲,这个公司也是我合作和参与最深度的。 在厨房电器领域,中国估值或者市值上百亿的公司不下十家,美的两千多亿、苏泊尔、九阳都是上百亿,但这些公司在品牌和产品上有真正做到像飞利浦、松下那样成熟的吗?我觉得还没有。 中国电器行业在线下渠道和生产制造上已经非常成熟了,但在智能化和O2O方向上还有很大空间。在新商业模式上,是有很大机会的。 如果我们能帮助纯米把智能厨电,食材、内容这种新的商业模式构建好的话,光这一个事儿再做个十年,对我来说都是很有成就感,也愿意花时间精力的事儿。 以投资为基础的事儿该做的还是会做好,这是我的主业。但基础之外,我也愿意做些有创造力的事情。不是每一家公司都能够改变世界,但改变一个行业或提升用户的生活方式也是很有价值的。创新案例我觉得这是中国商业环境里比较缺的,我可能愿意支持更多的公司做这样的事儿。 至于投资回报是10倍、100倍,还是1000倍,有人很追求这个,但我觉得投资是发现价值、放大价值,至于投资回报也是自然发生的结果。
记者眼:如此执着! 采访吴琼之前,我非常好奇VR热之后,被浪淘下来的人是怎么玩的。作为鼎翔的领头人,他当然熟谙资本趋热的特征,那他为什么还要执着于此呢? 聊天过程发现他缜密,思路清晰。不做市场的领头羊,要做两栖动物,可以上岸探索,遇到危险也可以在海里蓄能。 做投资他有一股义气,比如做了很多前期工作,一直跟着一个企业,到融资的时候,这家企业可能没给他们额度,他觉得也没什么。没啥错过不错过的,这事儿顺气自然。 熬过一阵子艰难之后,终于等到了VR的机会,下半年可能会有爆发吧。为钱吗,也不尽然,名和利也不足以让他驱动,大概是一种改变行业的决心。 最好的婚姻是陪你慢慢变老,最好的投资是一直和企业成长,这是他乐意做的。 原来,机会一直都在,各有玩法。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