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中国》总第450期特稿 ——评《透明地球数字地球美丽地球建设研究》 高国潮,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博士。国际著名计算机专家、经济学家,担任多个国家经济战略顾问。著有《现代信息技术》《七国电子政务的比较研究》《领导干部读懂互联网金融》《领导干部读懂互联网安全》《领导干部读懂区块链技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三十多部著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产业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并且高瞻远瞩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建设的总体规划,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摆到了眼前。同样,在这个历史时期内,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数据科学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科学史的意义上,人类社会开始大步迈进了信息时代的“殿堂”。正是在这种历史与现实的背景之中,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党委书记、局长赵平同志带领的团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地质行业实际研究并编撰的《透明地球暿值厍驎美丽地球建设研究》一书,于建党百年之际问世,可谓是对现实问题和时代议题的绝好呼应,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现实体现,对于解决当今中国面临的来自经济、生态、科技领域的挑战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方案。更为重要的是,这本书所提示的经验更有巨大的潜力超越国别的限制,能够为全世界的国家提供不同程度的参考,有助于解决现在的一些全球性问题,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致力于推动建设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应和思考落实。 从此书的书名入手,已经提示了这本书的主要写作内容,即以“三个地球”的建设为中心,在对“三个地球”进行精细的论述之后,阐明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对其时代背景、理论与哲学基础、技术基础、发展方向、评估体系、应用实践和相关的未来展望进行了系统而清晰的说明。书中对相关的技术性问题已经有了非常详细的说明,书中时时可见到详细的论证、丰富的数据、充实的理论、精致的图表,这都为此书的精密性、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前瞻性做了注脚。本文的尝试则在于从全球化趋势与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的角度,来进一步对“三个地球”提出的必然性进行一点说明,并且从经验的可复制性等角度对其重大意义进行重申。 一、“三个地球”建设是全球化背景中的必然选择 早在15世纪到17世纪时期,欧洲的船队就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新生的商品经济。在这些远洋的探索中,欧洲人发现了很多当时欧洲人不知道的国家和地区,包括哥伦布、麦哲伦等人在内的著名航海家应运而生。他们在海洋上的发现被称之为“新航路的开辟”或者是“地理大发现”,因为他们的航行实践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自此之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世界越来越像一个整体,今天“地球村”的称谓就相当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由于地理大发现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学意义上的空间开拓。还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开拓”,那么这样一个全球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本的扩张运用,是各种意义上的全球化,包括科技、经济、文化等等。 因此,可以说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并且是多重维度上的全球化,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不可能仅仅局限于自身,地质勘探行业自然也不能是例外,势必要从传统的地质学意义上的勘查转向为一种全球化、体系化的系统学科,因此极有必要对地球这一整体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三个地球”建设就是这样一种努力的尝试,尤其是其中的“透明地球”和“数字地球”。 所谓“透明地球”,其核心内容在于充分挖掘地球资源禀赋与高效获得方式,用绿色发觉理念与手段达到资源节约的目的,其关注点主要在于探究资源的存量情况、资源合理利用情况和有效控制资源开发利用成本。“数字地球”的核心内容则在于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前提,体现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多维度地反映地球地质活动与环境的时空变化,构建海、空、地三维建模及信息存储运用,实现高效运用和管理的目的。因此,通过对“透明地球”与“数字地球”的建设与持续探索,不仅能够让我们用新的视角认识我们生活的中国大地,发现工业发展所必需的的矿藏,挽救地灾事故中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更加坚定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使命与担当,还能够让我们以能为宽广的视野对整个地球进行认识,从而在能够以全球性的视野更好地把握我们的时代议题、更有效地化解我们面临的时代挑战,更好地建设自己,并且更好地承担“大国责任”,促进世界发展。 二、“三个地球”建设是中国地质经验与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 作者在书中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几次变化,一次是农业社会的“环境决定论”,在这个阶段,环境决定了人们的生存,地球在人们眼中的确是“美的”,但是却包含了“原始”、“荒蛮”的因素。进入工业文明之后,随着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提高,“环境决定论”已经被“人定胜天论”所改变,这种机械的认知方式给地球带来了重大的灾难。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一方面提出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也对生态问题越来越重视,充分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了“两山理论”、新发展理念等,并最终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新学说,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与自然和谐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以及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不断深化和勇于变革,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社会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贡献的东方智慧。 “三个地球”中的“美丽地球”建设的思考与案例,实际上正是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种践行,即能够最大程度避免人对环境的“被动”认识,又能够尽可能小地伤害生态环境,真正使人与自然之间达到一种辩证的和谐。在作者看来,“透明地球”侧重于挖掘数据,使得地球信息变得“透明”,能够被我们有效利用,而“数字地球”则侧重于将这些数据进行有序的整理,并建设为基数庞大、排列有序的时空数据库,从而能够利用大数据科学为国土资源管理、资源综合利用等问题提供帮助。那么问题在于,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搜集,又以何种方式对数据进行利用并且更好服务于我们的社会发展呢?“美丽地球”的提出即提供了这样一种“规范”,要求在勘查之中避免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在资源利用中也要尽可能减少废弃物排放、多使用清洁能源、注重生态修复,从而能够减少对环境的伤害,实现经济社会的持久、健康发展。正如此书所言,“‘美丽地球’离不开‘透明地球’和‘数字地球’的科学理论、数字框架,‘美丽地球’建设的成效、方向甚至问题都受到后两者的影响;而‘透明地球’‘数字地球’都以‘美丽地球’为根本目标和基本的价值判据。” 实际上,建设“透明地球”“数字地球”、“美丽地球”的理念之中本身就包含着“绿色”的因素,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对三者的单独分析仅仅是一种理论意义的探讨,为的是突出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在实际运用之中,三者之间不能进行边界清晰的划分。与其说“三个地球”是三种策略的先后排列,毋宁说三者实际上是“彼此同构”的一个整体。正如作者所言,“把它们作为整体思想加以研究与运用,不是三者叠加的加减工作,更不是三者割裂的字面理解,而是一种整合优化,尤其是地勘行业运用‘三个地球’理念时,除了有行业转型、事业创新的意义之外,还有这超越本行业的启发意义。” 三、“三个地球”的建设方案具有普遍性意义 “三个地球”建设方案的提出实际上正是当今全球化的结果,地球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逃避这一现实存在并且将逐渐强化的趋势。因此,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以专业背景来认识地球是新时代之下中国地质事业责任,实际上也是全世界地质工作者应该肩负的责任,需要在技术的支持下收集地球的数据,使得地球圈层中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部分变得“透明化”、“信息化”、“数字化”,从而能构建多维的数据库,服务全球治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三个地球”的表述中始终存在“绿色”这一因素做为导向,也是全球经验总结的结果。 在历史中,西方国家在20世纪早期、中期面临的重大生态危机和那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道路敲了警钟,但是其曾经走过“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发展道路也给他们留下了重多难以忘却的伤痕。现代历史上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骨痛病事件等等都让人触目惊心,而这些事件的背后无一不和环境污染有关。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就描绘了人们频繁使用化学药品之后大量鸟类惨死的场景——人们面对一个没有鸟啼的春天而十分震惊。这本书的写作虽然仅仅是以杀虫剂DDT的滥用作为讽刺对象,但是这在某种程度上又构成一种全球性的隐喻,当人们的经济行为破坏力超过自然可以承载的能力的时候,自然就会以不同形式的自然灾害反馈给人类,最终也不利于经济的长足发展,实际上和最初的目标是相悖的,即便后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与严重性,“亡羊补牢”也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无疑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从这一维度上来看,“美丽中国”的提出也是一种对于西方式危机的警觉,其中已经包含了世界性的因素,有助于从世界史的维度上来认识“三个地球”的建设方案乃至其他的世界性方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表述相当多,,特别提到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论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和谐未来和美好未来的意义,这一重要的世界构想中很明显地体现出中国的世界关怀与全球视野。在2021年1月的达沃斯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同各国一道,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则将“清洁美丽”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目标明确提出,从而使“绿水青山”从中国的目标提倡为世界的目标,这与其说是中国对世界的要求,毋宁说这是中国致力于建设美好世界的决心和承诺。 总而言之,建设“透明地球”“数字地球”、“美丽地球”,是中国地质人奉献给世界的一种绿色理念和治理方案的探索,体现出中国地质工作者人文关怀与事业担当。更为重要的是,其理念的提出,本身就深深融汇在世界史的演进之中,本身具有全人类层面的重要意义,并且针对的问题即是全世界在不同时间都曾遇到过的问题,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智慧”。 文章转自《瞭望中国》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