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官网公布了虚增财政预算的具体数字:初步统计,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03.4亿元,比2016年下降14.4%,剔除2016年虚增因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4.6%。 第一财经记者据此数据计算后发现,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为1990亿元,而剔除虚增因素后实际收入约为1486亿元,这意味着2016年内蒙古虚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504亿元。 根据此前新华社的报道,1月3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自曝家丑”:自治区政府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县区工业增加值存在水分。并指出一些地方盲目过度举债搞建设。 内蒙古自爆虚增经济数据,是继辽宁之后的第二个省区,随后,天津市滨海新区也自爆GDP数据虚增。1月11日天津媒体发布消息称,在更改统计口径、挤掉水分后,滨海新区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调整为6654亿元。而根据2017年初发布的统计数据,2016年滨海新区GDP为10002.31亿元,缩水幅度达三分之一。 专家预计,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地方主动站出来“挤水分”。 现在的问题是,地方上主动“挤水分”之后,地方财政怎么办。 有一个很明显的逻辑,虚增GDP等经济数据,需要地方财政收入虚增的同步“配合”。同时,地方财政收入的提高,会导致财政支出的加大。GDP数据可以减下来,但财政支出的规模既然上去了,就很难减下来。 地方一般预算支出,一般是当地财政支出中与民生相关的部分,比如用于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等方面。预算“挤水分”无疑会影响到这些方面。 解决地方预算的“亏空”,向中央“伸手”是首先的选择。这个方向是中央转移支付。有报道称,全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只有6个能实现财政盈余、从而向中央“输血”,其余24家单位还需要中央“反哺”。这种情况甚至包括在全国经济总量中排在前列的一些省级单位。 但中央财政也有其难处,随着可能出现的更多地区“挤水分”,中央财政也可能难负其重。 解决地方财政困境的第二个办法是“地方自救”。新华社报道称:内蒙古自治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直面问题,坦承自治区做的3件事:停建、缓建一批政府过度举债的项目,坚决叫停包头地铁项目和呼和浩特地铁3、4、5号线项目,全面梳理在建和计划建设的政府投资项目;化解政府债务、银行不良贷款和农村牧区高利贷,明确提出从2017年起,利用3至5年、争取用3年时间把政府债务率降到合理水平。 这其实也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地方的发展,也会关系到民生。 还有一种可能是地方上重拾“土地财政”。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一种。中国的“土地财政”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也就是说通过卖地的土地出让金来满足财政需求。 然而现在国家层面上对房地产进行调控,当然包含对地价的调控。 经济数据注水危害极大。经济数据作为一地经济形势判断和施政的重要参考,如果存在水分,不仅无法真实客观地反映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到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和民生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更有甚者,将打乱国家大政方针,包括投资、金融支持和财政转移支付等领域。 “挤水分”是一个大方向,但在“挤水分”的同时,各层级也要做好充分后续预案,尤其是地方财政方面。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