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市场 科技 财经 商业 地产 手机版
国际 国内 产业 宏观 股市 公司 动态 行情 业界 电商 数码 手机 银行 理财 数据 金融 产经 生活 评论 观察 房产 家居 趋势 楼市

严弘:纠偏资管业务的政策坚定性不可低估

http://www.tzgcjie.com 来源:第一财经APP            发布时间:2018-02-12 22:20:34

近期,关于资管新规过渡期是否延迟的公开讨论颇多,其背后成因与一些金融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而产生的拖延心态有关。这是改革进程中必然的难点。监管层对政策的着陆方式的确需谨慎处理,但避免出现不可挽回的系统性风险,当务之急是彻底解决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定价机制扭曲的核心问题。纠偏资管业务的政策坚定性不可低估,那些能及早适应监管新规的金融机构将会占得市场先机。

资管的十字路口

中国的资管业务已经走到了旧模式难以为继、亟待回归风险收益匹配、专业规范管理的十字路口。

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2016年末我国各金融行业的资产管理总规模已达102.1万亿元,剔除交叉持有的因素也有近60万亿元。“大资管”体量虽大,却不强。不少资管产品名为“资管”,实则多层嵌套的类信贷业务,并未因金融机构的主动管理而产生附加值,反而拉长了融资链条,抬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券商资管业务中通道业务的占比从2013年到2016年一直在70%以上,基金专户产品中也有约30%是通道业务。基金子公司在诞生之初便没有风险资本和净资本的约束,其规模从2013年底不到1万亿元猛增到2016年二季度末的逾11万亿元,实现了3年超10倍增长的“神话”,这当中60%~70%是通道业务。而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17年三季度末通道业务(以事务管理类信托作为近似值)的占比也达到了55%。

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穿透后,通道业务的底层资产不甚透明,且大多期限较长,流动性不强。但与之相对应的负债端的特点则是短期化和刚兑化。以2016年的数据为例,当年新发的表外理财产品中,期限在1年期以上的仅占7%。银行用以短配长、滚动发行、资金池运作的方式,将募集到的低价、短期的理财资金投到长期的项目上,万一后续资金接续不上,则极易引发流动性风险。无怪乎曾有国有大行董事长在媒体公开撰文,称这一运作模式的本质是“庞氏骗局”。

刚性兑付是维持这种运作模式的重要因素,而刚性兑付的存在不仅无助于分散和化解风险,反而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的定价机制。理财产品的刚兑,导致形式上是表外业务的风险其实还在表内,信托计划的刚兑也抬升了无风险收益水平,扭曲了资金的市场定价。对于庞氏骗局, 若能及早化解则可减少损失, 若是任其放大,则是后患无穷。

资管新规的作用

去年11月17日“一行三会一局”联合发布资管新规的征求意见稿后,市场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也有权威媒体发声,认为“如果流动性压力较大的话,适当延长过渡期是应当考虑的”。部分股份制银行认为,理财产品目前以1年期以内的短期产品为主,而存量资产的平均期限在3到4年,一旦过渡期结束,客户对期限长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接受度低,就会造成大量未到期理财资产面临无资金接续的困境,降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还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并由此建议将过渡期延长至3年。

在笔者看来,金融机构不应低估监管机构猛药去疴的决心,不能有拖时间、讨价还价的侥幸心理,而是应当抱定壮士断腕、宜早不宜迟的信念,摒弃旧的发展模式,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回归各自的业务本源。

首先,此轮金融风险的化解被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资管产品则是防风险的关键点。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位列今后3年要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首,其重点就是防控金融风险。而资管产品的结构复杂,若加多层嵌套,风险隐蔽性大,传染性强,很有可能成为金融风险的“放大器”。因而,防金融风险的关键点就是资管产品。

其次,中国的银行业此前享受了发展的成果,也应该能够适当承受转型的代价。截至2017年底,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超过245万亿元,为全球之最。此外,到2016年底银行表外业务的余额达到253.52万亿元,超过表内资产的规模。中国的银行经过改制、引进战略投资和上市后,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分享了发展的果实,而在实体经济面临转型阵痛期的当下,也应当调整自身业务模式,适当承担改革的代价。调整是大势所趋,已不可避免,2017年已经有100多家银行缩表。

第三,通道业务无益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无益于资源优化配置。以“资管”之名的类信贷业务之所以诞生,是为了规避监管,为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和地方融资平台等预算软约束主体变相输血。这类主体中不乏僵尸企业,对资金价格不敏感,生产效率低却占用了大量信贷资源,反而对为经济发展带来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了挤出效应。

发展“现代”资产管理业务

在全球的金融服务业中,资产管理是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是发达经济体金融机构的支柱业务和主要盈利来源。改革开放40年来国民财富迅速积累,人口结构也趋向老龄化,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巨大,因而资产管理业务有很大潜力,也是金融机构转型的目标方向,更是提升中国金融行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发展“现代金融”。笔者认为,要发展现代金融,就必须按照金融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规范办事。

资管业务要规范发展,首先要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这一本源,投资收益由投资人享有,风险也由投资人承担,受托人只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要实现把风险和收益完全过手给投资人,刚性兑付就必须打破;要将受托人“受人之托”的职责落到实处,就必须消除资金池运作,将自营业务与资管业务严格隔离。因而,资管新规中的各项原则是符合现代金融基本准则的。

在笔者看来,未来各金融机构应该各司其职,各归本源。银行本质上是一个信用创造机构,还是应当以存贷业务为主体。在美国,除了货币基金,银行基本不对个人销售资管产品,只提供远离风险品种的大众化服务。信托自诞生之初就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应着力回归财富管理、资产配置的特征。基金和券商资管则专注资本市场的投资,在资产的价值发现、产品的风险管控上发挥优势。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责任编辑:
首页 | 新闻 | 市场 | 科技 | 财经 | 商业 | 地产